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这些创伤处理教训值得总结
2023-09-07 22:02:21
作者:覃锡焕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遇到意外,出现意外创伤的情况,若没有及时处理好这些意外创伤,会给人们带来较大的伤害,先要对人们创伤的程度进行评判,然后在做出相应的处理,若创伤程度比较轻的情况下,如只是表皮擦伤的情况,可以使用碘伏进行消毒,若伤口比较深的情况下,考虑使用双氧水进行冲洗,若创伤面比较大,还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缝合,还有的创伤比较严重,会出现大出血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现在较多人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创伤处理知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往往好心办成坏事,可能会让创伤的患者伤势更加严重,因此有必要学习正确的创伤处理知识。现阶段,较多人们不够了解创伤处理相关知识,下面就是创伤处理知识的科普,希望帮助较多人们了解到创伤处理的误区。

创伤处理的错误观念

①保持伤口自身的干燥:这个是错误的观念,当皮肤表层细胞游移,若遇到结痂的情况,那么表层细胞难以进行移动,伤口愈合的时间浴场,伤口上适当的湿度会加速伤口的愈合,因此可以对伤口进行湿润护理。②必用抗生素:这也属于错误的观念,除非创伤已经发生感染,不然不会使用抗生素,即使局部涂抹上抗生素药膏,也会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最主要伤口处理方式就是使用生理盐水。③伤口包的紧紧: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伤口愈合必须需要氧气,氧为形成胶蛋白所需要的,最好需要暴露在外,至少留有一定的空隙才行。④伤口不适宜马上缝合:需要将坏死的组织去除,将内部组织清理干净再缝合,或者留出空隙做引流等。⑤伤口必须每天换药: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由于频繁不规范换药可能引起让伤口污染,还会破坏刚长出的新组织,这就加重疤痕的形成。其实伤口本身会渗出,这样就黏附在纱布上面,其中这种组织液当中富含一定的消炎细胞,属于伤口愈合所需要的营养,两天换一次药最好,不要每天对伤口进行换药,这样不能减少伤口的疼痛,还能避免在换药的时候接触到空气,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

创伤处理教训总结

①搬运不得当导致患者瘫痪:在创伤抢救的过程中,有研究表明最容易发生二次伤害的就是高空坠落后的搬运不当。现阶段,有很多人从事工地上的工作,并且高空坠落基本都发生在工地,有的人员不了解相应的急救处理知识,帮助患者尽快送到救护车上,搬运不够得当这就导致不可逆的二次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导致出现下肢瘫痪。遇到高空坠落的人员正确处理方法:禁止让患者进行行走,不论是有人搀扶着,还是可以自主行走,这有可能加重脊柱的损伤,还会引起脊髓神经出现继发性损伤。不要对高空坠落的患者随意搬运,若出事地点不安全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搬运,必须使用三个人平托搬运伤者,或者用滚动法将伤者滚上担架,没有担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硬木板。对于高空坠落颈椎骨折的患者来讲,在放担架过后需要用东西固定患者的颈部,防止颈部在搬运时随意摆动,造成不可逆的伤害。②电视剧情节不要相信:现在有很多电视影片,有受伤的情况下有很多错误的示范,会得到很多人的效仿。例如一个男性患者在出车祸之后,腹部不慎受到伤害,导致腹部出现开放性的伤口,这个时候不要随意挪动患者的身体,需要等到120的急救人员到来,送到创伤科有针对性进行治疗,防止整个腹部和暴露的地方产生感染。③断肢的保护很重要:现在有很多人意外不慎肢体出现断的情况,并没有对断肢进行合理科学的保护,导致难以将断的肢体再次接上。断肢正确的处理方式:人们若发生意外事故之后,肢体被截断,正确的处理方法需要将断肢使用无菌纱布包好,在放置在4℃冰箱中进行冷藏,若出现严重污染的情况,需要使用清水进行擦洗,千万不要使用酒精和消毒液。还需要对身体的残肢部位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需要注意止血带的松紧及标注上止血带的时间。④异物在身体中切勿乱拔:当患者被异物刺穿的时候,旁人千万不要将异物拔出患者的身体,这样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大出血等危及患者生命,虽然是出于好心,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正确处理方式:当被钢筋、长枪等异物刺入到身体之后,旁人千万不要为了救人将异物拔出,需要等到120急救人员,将异物剪断在进行搬运,送到创伤科进行救治。以上就是意外创伤的教训的总结,惊醒旁人要想帮助患者的时候,不要出于自己的好心,没有充足把握情况下,不要随意搬运和处理患者,防止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