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你听说过“羊水栓塞”这个产科头号病症么?
2023-09-07 22:11:14
作者:叶丽
作者单位: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羊水栓塞是一种危险的产科并发症,死亡率为70%-80%,但发病率较低,大约为2万分之一。羊水栓塞被称为不可预知的“死亡之神”,一旦出现,就非常危险。羊水栓塞是一种突发性且不可预测的致命性妊娠并发症,从发病至死亡,生与死之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到两个小时。因此,羊水栓塞堪称产科的头号病症,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

羊水栓塞概述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率很低,羊水栓塞是由于污染羊水中的有形物质,如胎儿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等,和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研究认为,羊水栓塞主要是过敏反应,是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后,引起母体对胎儿抗原产生的一系列过敏反应。羊水栓塞是一种突发的、难以预料的致死性并发症。为了避免生产的风险,建议在产妇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听从医生安排,放松心情。临近产期,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见红、羊水流出等不适,需要及时去医院。这种病症发病比较急,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因此,被列为导致产妇死亡的罪魁祸首。其实,这种病症不仅仅发生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在分娩之后的60分钟之内也可能会发生此病症,因此,产妇家属在产后的这个时间也要细心观察产妇的身体异常变化,警惕羊水栓塞出现的体征。

发生羊水栓塞的原因

根据其发病原理推断,羊水栓塞的具体成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羊膜腔内压力过高。临产后特别是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时,羊膜腔内压力可高达100~175毫米汞柱,当羊膜腔内压力明显超过静脉压时,或者剖宫产时,挤压胎儿时,羊水有可能被挤入破损的微血管,从而进入母体血液循环。②血窦开放。分娩过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宫颈或宫体裂伤,血窦破裂,羊水可通过破损血管,或胎盘后血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③胎膜破裂。大部分羊水栓塞发生在胎膜破裂以后,羊水可从子宫蜕膜或者宫颈管破损的小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中。

羊水栓塞的症状

羊水栓塞症状表现分三个阶段:休克、出血、器官衰竭。①第一个阶段。会出现烦躁不安、寒战、呛咳、气急、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抽搐、昏迷、血压下降、心脏骤停、休克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②第二个阶段。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大量阴道出血、切口渗血、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③第三个阶段。出现肾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患者出现少尿或者无尿和尿毒症表现。

羊水栓塞的易发人群

高龄产妇、胎盘早剥的产妇和不规范使用催产素的产妇容易得羊水栓塞。①高龄产妇。高龄产妇是指35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羊水栓塞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年龄越大,发生羊水栓塞可能性越大。②胎盘早剥的产妇。如果胎儿胎盘过早剥离,羊水中的胎儿细胞和胎儿脂肪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的概率会增加,因此比较容易得羊水栓塞。③不规范使用催产素的产妇。使用催产素催生后,如果出现强烈的产痛,发生羊水栓塞的几率也会比较高。

羊水栓塞的预防

孕妇可以通过定期体检、避免过期妊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正确使用缩宫素、正确的产程操作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羊水栓塞。①定期体检。孕妇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孕前检查,B超如果发现前置胎盘及羊水过多等高危因素时,在分娩时就要多注意,预防此病的发生。②避免过期妊娠。如果到了预产期还没有分娩,最多在41周时,就要考虑人为干预催产。因为达到42周或者超过42周生产时羊水会比较浑浊,有害物质也会增多,增加了羊水栓塞的概率。③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孕妇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分娩,当顺产危险性比较高时,应配合医生实行剖宫产手术,并尽快结束,降低羊水栓塞概率。④正确使用缩宫素。医师需要严格掌握缩宫素引产指征,且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或引产时,必须有专人守候,以便随时调整缩宫素剂量、速度、避免宫缩过强,切忌盲目滴注。包括中期妊娠钳刮术时,切忌在羊水未流尽或刚破膜后立即使用缩宫素促使宫缩。⑤正确的产程操作。产程中避免产伤、子宫破裂、子宫颈损伤等,同时如果需要人工破膜,应该在宫缩间歇期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孕妇对羊水栓塞的认识,增加警惕性,以便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虽然本病不易发生,但发生时致死率极高,所以妊娠期间需要严格重视。

总之,羊水栓塞作为产科的头号病症,女性一定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做好相关的预防。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