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无痛分娩,你应该知道这些
2023-09-07 22:13:30
作者:陆燕燕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期盼宝宝到来的同时,大多数孕妈都会惧怕未知的生产之痛。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痛分娩被大力的普及,无痛分娩(分娩镇痛)或许能帮孕妈解决这样的困扰,但也伴随着更多的疑惑。让我们一起揭开无痛分娩的神秘面纱,解答孕妈心中的疑虑。

一、无痛分娩的理解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其实叫做“分娩镇痛”,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降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提高产妇分娩整体舒适度的一种医疗方式。但该方法仅适用于顺产(阴道分娩)的产妇,且并不是产妇想应用就能立马应用的,产科医生及麻醉医生均会对产妇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包括其病史、身体状况、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方面。评估结果正常者,即可进行分娩镇痛操作。

二、常见的无痛分娩的类型

①连续硬膜外镇痛。该镇痛方法是目前国际公认,且临床应用最多的镇痛方式。连续硬膜外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最小,且可以让产妇在整个产程保持清醒,用以配合麻醉医生的后续操作及分娩;②静脉药物镇痛。如果产妇经检查后,明确不能接受椎管内穿刺操作(连续硬膜外镇痛),医生通常会备选静脉药物镇痛的方式为产妇提升分娩体验。但该方法必须要严密监测母婴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进行。

三、进行硬膜外穿刺过程痛吗

硬膜外穿刺是在产妇的腰椎间隙中进行穿刺操作。但在穿此前,麻醉医生通常会在穿刺部位先进行局部麻醉,之后才会正常进行穿刺。这时穿刺,产妇不会感受到腰部尖锐物体刺入时所带来的疼痛,即便部分产妇较为敏感,感受到了些许疼痛,但都是可以耐受的程度,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四、下述情况建议优先选择无痛分娩

产妇及家属自愿选择分娩镇痛的方式进行分娩,这一点也是首要需要满足的关键;产妇无腰椎疾病,无相关药物过敏史,也未曾服用过抗凝药物;产妇经产科医生评估后,可以进行阴道分娩;产妇的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均无明显异常;产妇身体健康,机体情况良好,且没有严重合并症,亦可接受无痛分娩的帮助。

五、下述情况不建议选择无痛分娩

产妇拒绝接受分娩镇痛;经麻醉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出现明显异常表现;经产科医生评估后,确认不能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对麻醉药物存在严重过敏的产妇;伴有颅内高压的产妇;伴腰椎畸形、疾患或外伤手术史的产妇;存在全身感染或发热,且腰椎局部皮肤有感染现象的产妇,无法接受无痛分娩的帮助。

六、无痛分娩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①头痛。产妇在接受无痛分娩后,如果出现头痛症状,则可能是由于在进行椎管穿刺时穿破硬脊膜所引起的。通常产妇在取坐位的时候,头痛感会加重,躺下后头痛能稍微得到缓解;出现该症状后,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亦在麻醉医生的指导及治疗建议下加速恢复。因此产妇无需过于担心。②腰痛。出现这种情况时,大多是由于产妇刚生产完,用力过度所导致腰肌劳损等因素引起;亦有产妇可能在产后存在持续性腰痛,这种情况则多半是由于久抱孩子或喂奶姿势不正确,腰部太过劳累所导致的。此时,医生多会根据准妈妈们的实际情况,取理疗、按摩以及热水袋热敷等方式进行痛感缓解。③便秘。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时,腔内肠道会受到比较严重的挤压,再加上麻醉药物的作用,从而致使肠蠕动减缓,最终可导致准妈妈出现便秘。一般在这个时候,医生通常会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腹部按摩,亦或是在身体状况允许时,适当下地走动走动,如此可有效促进产后女性的肠蠕动能得到更快的恢复;如果产后便秘十分严重,且常规物理治疗无效时,医生同样会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采取灌肠等方式进行治疗缓解。④尿潴留。少部分产妇在分娩期间可能发生一过性尿潴留或排尿障碍,在分娩镇痛停药后功能即可恢复。产后也要鼓励早下床活动和排尿,可以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⑤发热。产程中发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比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在排除产科因素引起的发热后,可通过物理降温、适量补液、药物降温等对症治疗,在停用分娩镇痛药物后多数会自行缓解。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无痛分娩的好处,让准妈们更有信心选择自然分娩:①降低产妇应激反应;②让产妇不再经历疼痛折磨,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③在时间最长的第一产程得到休息,当宫口开全时,因积攒了体力而有足够力气完成分娩;④减少不必要的耗氧量,防止母婴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⑤避免子宫胎盘血流减少,改善胎儿氧合状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