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肾病防治:保护肾脏,健康永驻
2023-09-07 22:15:02
作者:王请
作者单位:北海市中医医院

经数据显示,全世界患者慢性肾病的例数正在不断地上升。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将每年三月份的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四设立成“世界肾脏日”,2023年的三月份第二个星期四便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然而目前人们对肾脏疾病的认知、预防较为缺乏,且人们对该种疾病的重视度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临床为了提高群众对肾脏疾病的关注度,为了提高人们保护肾脏的意识,临床对肾脏疾病进行大范围宣传。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肾脏的重要性!

先来看看什么是肾脏?它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组织,它的位置在腹腔呃逆,它的主要功能是起到过滤血液,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起到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总的来说,肾脏的作用便是产生尿液、清楚血液中的杂质(废物)、排出多于的水分、维持机体平衡、辅助血压控制稳定等,通过对肾脏的作用进行了解,就能够看出肾脏的重要性,应该说是相当的重要!

肾脏受损的后果

当我们的肾脏生病了,它的排毒、排水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导致功能下降,使得血液中的废物、机体多余的水分不断的在体内堆积,会引起水肿的情况,当这些废物、水分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机体出现一些反应,如恶心、呕吐、凝血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的现象。肾脏可以起到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的效果,当肾脏生病了,排酸的功能也会下降,酸性物质不断地堆积堆积,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将原有的平衡打破。同时排钾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当机体钾浓度超标的时候,特别容易引起高钾血症,当血钾过高的时候,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样的风险。当我们的肾脏受损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恶循环。因为血液中的水钠不能够很好的排出体外,一直在体内堆积,导致机体出现水钠潴留的现象,还会增加肾素的分泌,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然而血压的升高对肾脏会产生损伤,或者加重肾脏的损伤,这样变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肾脏损伤会导致磷排出的能力下降,当磷在体内堆积的时候,过高的血磷会和血液中钙一同沉淀在血管壁上,或者附着在软组织上,还会刺激甲状腺旁激素的分泌,会引起继发性甲亢的发生。

如何保护肾脏

1.合理饮水。对于健康的成人来说,每天的饮水量需要达到1500-1700ml,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8杯水”,因为适量的饮水可以帮助我们的肾脏过滤废物和多余的液体,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可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最好以白开水、茶水,但也不要过度饮水,因为水喝太多的话会给我们的肾脏添加一些负担,反而会对我们的肾脏产生损伤,像一些机体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水。

2.控制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我们肾脏也有好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补充蛋白质,但对于肾脏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蛋白尿的患者需要补充优质低蛋白饮食,我们生活中瘦肉、鸡蛋、豆制品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但肾脏疾病的患者补充蛋白质的同时,还需对摄入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要吃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会导致血液中的钠浓度升高,会促使血压上升。

3.坚持运动。拥有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十分有必要,我们每天坚持做一些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更好的代谢,可以加快身体中血液循环的速度,有效减轻了肾脏的负担。每天散散步、慢跑、游泳、打球等运动特备的合适。

4.戒烟戒酒。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我们都知道烟草和酒精对我们的机体有着损伤性,有相关研究表明,烟、酒是肾脏的天敌。如果人们长期吸烟、饮酒会对肾脏产生损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肾衰竭。因此,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戒烟限酒,同时还需要避免过度劳累,可以有效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5.定期体检。我们需要定期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一次体检,了解它的健康状况,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代谢较好,如果出现肾脏疾病,疾病早期其实并没有太多显著症状,也可以说是无症状。随着疾病的发生,等到它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时,已经措施最佳的治疗时间,不利于我们生命的健康。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我们的身体,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的原则。

通过上面的讲解想必你已经了解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肾脏,如果你有哪些不正确的行为记得及时改正,为肾脏的健康快快行动起来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