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肾病防治,健康无忧:守护肾脏的健康之旅
2023-09-07 22:25:35
作者:王请
作者单位:北海市中医医院

肾脏在我们身体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它一直“默默无闻”的做出贡献,它可以将所有可以溶解于水的人体代谢废物,像一些药物的消化代谢物等,都可以通过肾脏过滤与尿液一同排出体外。很多早期肾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容易让人们忽视,只有通过抽血化验、尿常规等检查才能够被发现。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的趋势。那我们应该怎样去预防呢?

肾脏疾病的早期症状

①水肿。水肿这一症状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察觉的症状之一。,如果肾脏出现异常或者疾病,会让我们身体出现水钠滞留、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等,导致我们身体出现水肿。通常我们会感到疲倦、眼睑、脚踝处等部位出现水肿,其中下肢和眼睑水肿最常见。②尿液变化。当我们肾脏出现异常的时候,尿液中我们能看到泡沫增多,提示可能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而且泡沫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尿液颜色异常,可能会出现血尿,那种颜色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清洗肉水的那种颜色;小便次数会增加、小便次数也会减少,甚至出现无尿的时候,或者出现尿急、尿痛等多种情况的时候,告知我们肾脏可能出现异常。③疼痛。如果我们身体出现疼痛感,尤其是肾区,如果发生急性肾脏疾病,肾脏的体检会增大,触碰腹部等部位能够感到钝痛感;如果是输尿管出现梗阻,我们会感到剧烈的疼痛感,通常以绞痛为主。还会出现腰酸、腰痛等症状,肾脏疾病中最容易引起患者腰部出现酸痛感的疾病有肾炎等。④乏力。当肾脏出现异常后,机体很多代谢物质不能够顺利排除体外,容易使我们感到精神欠佳、疲惫、无力等表现;但通常大家会忽视这一点,多大多数会认为是劳累所引起的。⑤血压升高。一部分的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导致的,部分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会出现血压上升的表现,在临床上被称为“肾性高血压”。⑥恶心呕吐。我们会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厌食的表现,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

如何预防肾脏疾病?

①注意血压。在临床上,高血压不仅仅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和心脏病,它对肾脏也会产生一定的损伤损伤,然而我国社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一系列变化,让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日益年轻化,很多饮食不健康的年轻人,年纪轻轻患上高血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特别需要注重钠盐的摄入量,尽可能的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每日最好不要超过6g,同时还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一些肥胖的群众做到积极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如果已经被确诊的人群也不必太担心,我们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坚持用药,每天按时、按量用,让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不能因血压平稳控制后而掉以轻心。②多运动。在生活中规律而适度的运动,对健康人群还是患病人群都起着有利的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良好的控制体重,还可以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能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使我们的机体处于健康状况,有利于保护肾脏健康。如果已经确诊为肾脏疾病的患者,每日坚持适当的运动百利而无一害,需要注意的便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适宜为主。③健康饮食,保持体重。运动很重,而饮食更加的重要!在我们生活中,如果长期吃一些重盐重油的食物,如果你存在暴饮暴食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如果体重超重肥胖等,不仅会引起“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对肾脏也带来很大的负担和损伤。临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与肾脏疾病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大于4%~10%的体型肥胖的人群会存在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可见肥胖的危害性,我们需要做到的便是规律饮食,我们可以摄入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因为高热量食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能量,我们可以多吃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像红薯、芋头等食物,同时还可以搭配一些水果,像苹果、梨子等,补充维生素。④控制血糖。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但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严重情况可能会出现尿毒症,严重危害患者机体的健康,所以有效控制血糖也十分的重要。⑤不要吸烟、喝酒。烟酒对我们的机体带来损伤,吸烟会减慢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影响血液流向肾脏的速度,容易造成肾脏发生缺血和缺氧,导致肾脏不能正常的工作。同时吸烟也会导致癌症疾病的发生,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对肾脏产生损伤。⑥保证充足饮水。每天喝适宜量的水可对肾脏的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可及时将身体中的代谢废物排除体外,可预防肾脏和尿路结石的发生,也预防尿路感染。⑦避免滥用药物。在生活中中,需要做到正确使用药物,毕竟“是药三分毒”!因为临床上许许多多的药物都是需要肾脏代谢的,如果我们滥用药物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对肾脏产生损伤,所有不必要的时候做好不要用药,用药要遵循医嘱正确用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