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龋病科普——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2023-09-12 20:23:10
作者:江佳芳
作者单位:柳州市柳城县人民医院

龋病即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虫牙,是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破坏,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有引发根尖周炎、牙髓炎、颌骨炎症等并发症的风险,患者的牙齿会出现龋洞,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有疼痛感。龋病在乳牙萌出后的任一年龄段均会发生,以5-8岁儿童患病率最高,一旦出现便是不可逆的,除非治疗,否则龋洞会不断扩大,直至牙齿缺失。

虽然临床将龋病归类为一种疾病,但很多人对其认知不正确,甚至认为5-8岁的孩子,有虫牙很正常,换牙之后就好了,其实不然,龋病具有多发性、隐匿性和不可逆性等显著特征,虽然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身体危害,但也会降低生活质量,无法做到完全被忽视,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就是这个道理。对于青少年而言,龋齿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和面部美观,还会导致恒牙的牙列不齐,成年后仍然会出现牙疼、牙齿松动等问题,甚至老年后掉牙更早。

为什么会出现龋齿,主要与细菌、食物、宿主、时间等因素有关,细菌是龋病的发生基础,常见的致病菌有两种,一种是产酸菌属,包括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乳杆菌等,会导致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使得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具有破坏有机质的作用,如果在口腔内长期存在,会作用于牙齿,形成龋洞;食物主要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其中的蔗糖会被细菌利用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内多糖和细胞外多糖,产生的有机酸更加有助于耐酸菌生长,也更加有助于牙体硬组织脱矿,使口腔唾液及牙面菌斑的pH值下降,导致牙釉质脱矿形成龋;宿主指的是牙齿,是龋病发生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时间是影响龋病的硬性条件,很多龋病的发生是隐匿的,形成龋洞需要1-2年的时间,在致病菌、易感环境与宿主同时存在且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发生龋坏。

临床会根据龋齿的不同分类开展早期干预和治疗:浅龋也称釉质龋,局限于牙釉质,无开始出现龋洞;中龋的龋坏到达牙本质浅层,开始出现龋洞,偶有敏感反应;深龋的龋坏已经达到牙本质深层,龋洞大而深,刺激反应较中龋更重。除此之外,龋齿还有很多划分标准,例如龋齿的不同部位、龋坏的进展程度以及跟牙体修复治疗的不同关系等。

为什么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很多家长认为,牙齿只是出现了很小的一个洞,不疼也不痒,不影响正常吃饭和生活,所以不用过多理会,但龋洞并不会自行修复,只会越长越大,当龋洞侵犯到牙神经后,便会出现持续性牙疼症状,此时如果仅仅是对龋洞进行填充,是无法缓解牙疼的,除了填充龋洞,还需要进一步接受“根管治疗”,将已经被感染的牙神经完全去掉,需要花费的金钱和精力也会更多,而如果继续拖延,则只能将牙齿全部拔除,接受种植牙治疗了。由此可见,尽早治疗,不仅能够少受罪,还能少花钱,省心、省时又省钱。

虽然相比于成人,儿童的龋病危害更小一点,但总归是有危害的,如果多个乳牙缺损,不仅会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影响正常进食与营养摄入,还会影响面部美观和正确发音,且乳牙龋坏会损伤牙冠,进而损伤口腔黏膜组织,龋洞内会残留大量食物残渣,导致细菌聚集,口腔环境恶化,进而影响恒牙的生长。另外,如果乳牙因为龋病而过早缺失,会导致恒牙间隙缩小,导致恒牙间隙不足而导致恒牙生长位置异常。

上述,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龋病以及龋病的危害,且知道了尽早治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预防龋病呢?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蛋糕、糖果、薯片等零食的食用频率,并适当调整每日餐食,确保营养摄入全面,摄入足够的维生素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其次,要做好口腔卫生,坚持睡前、起床后刷牙,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确保刷牙的有效性,每次就餐后都要漱口,尤其是吃了味道较重、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之后;最后,幼儿期便要开始使用氟防龋,含氟泡沫、含氟水或涂氟均可,能够加强牙本质及牙釉质的发育,最大限度降低龋病的发生风险。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家长朋友们要正确认识龋病,密切观察孩子的牙齿生长情况,尽早干预并治疗,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口洁白健康的牙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