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知多少
2023-09-12 20:26:00
作者:蒋东
作者单位: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通过学习中学生物知识可知,人类一共拥有23对染色体,不同染色体决定了人类的不同性状,其中一对染色体决定了人类的性别,所以这对染色体被称作性染色体。正常情况下,对于男性来说,性染色体是XY。对女性来说,性染色体是XX。所以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与女性无关,但会导致男性不育。所以Y染色体微缺失是一种男性生育遗传学常规检测项目,关于该项目,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

什么是Y染色体微缺失?

Y染色体微缺失具体是指Y染色体上存在无精子因子,影响了男性精子的正常生成。由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过于微小,采用常规方法无法判断,所以被称为Y染色体微缺失。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遗传因素,同时也是男性生育遗传学常规检测项目。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Y染色体上,存在一个与精子生成相关的区域,称为无精子因子(AZF区)。AZF区可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AZFa、AZFb、AZFc,任何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的联合缺失,都将导致精子生成发生障碍,最终引起男性不育。

Y染色体微缺失包括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缺失临床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具体来说,①Y染色体短臂微缺失。这种类型的缺失临床表现为无精症,患者的睾丸比较小,睾丸容易发育不良,由此导致了生精功能异常,最终引起不育。②Y染色体长臂微缺失。这种类型的缺失临床表现为无精症或少精症,一部分患者性功能基本正常。③Y染色体微缺失嵌合型。这种类型的缺失临床表现均为少精症,且患者伴有一定的性功能障碍,很容易导致伴侣难以受孕。即使伴侣受孕,也很容易出现妊娠早期胚胎停止发育而自然流产情况。④X和Y染色体微缺失结合型,即X染色体长臂和Y染色体长臂都有微缺失。这种类型的缺失临床表现原发不育,睾丸较小,无精症,且患者的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精子生成障碍。⑤Y染色体微缺失易位型。易位均涉及Y染色体微缺失,临床表现均为精子生成障碍、少精症。⑥Y染色体臂间倒位。这种类型的缺失为Y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表型正常,临床表现为少精症。

什么样的男性群体适合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男性精子浓度少于5×106/ml的患者,需要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流程复杂吗?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流程并不复杂,具体如下:接待检测咨询(咨询方式包括现场咨询、互联网咨询、电话咨询)→接受患者委托→临床医生诊断开单→缴费→样本采集 (一般采集方式为静脉抽血)→实施检测数据分析→出具检测结论→制作检测报告书→检测结果报送。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有临床意义吗?

AZFa、b、c区各区域完全缺失或部分缺失诊断结果对男性精子形成有极大的临床意义,能够为后续男性生殖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有哪些?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sanger测序、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等。不同的检测方法适用情况、检测通量、检测准确性。检测通量、临床应用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①sanger测序法。这种检测方法比较适用于少量位点的检测,能检测已知或者未知的变异;在检测通量方面,每个反应只能够检测一条序列;这种方法检测准确性比较高;检测费用视样本检测位点的数量而定,如果仅有少量位点,检测费用比较低,反之,单个样本中检测位点较多时,检测费用也比较高。这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多用于对NGS检测的验证。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这种检测方法比较适用于少量位点的检测,但只能检测已知的变异情况;在检测通量方面,由于可用的荧光通道比较有限,所以只能检测少数的位点变异情况;检测准确性比较高;在检测成本方面,采用荧光显色方式检测,单位点位成本较高;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单个基因或者少数点位基因的检测。③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这种检测方法适用于全基因检测,能检测已知或者未知的变异;在检测通量方面也没有限制,能实现高通量检测。与上述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更高;但相应的整体检测成本也比较高,如果是单位点检测,成本较低,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单遗传基因病的诊断。

总之,Y染色体微缺失是一种男性生育遗传学常规检测项目,AZFa、b、c区各区域完全缺失或部分缺失诊断结果对男性精子形成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可以为后续男性遗传性不育治疗提供良好的帮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