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儿童年龄较小,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面对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恐惧等情绪,不利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针对儿科的这一特点,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应积极与患儿沟通,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引导并鼓励儿童主动接受治疗工作。下文主要探究合理医患沟通的意义与措施。
医患沟通的意义
1.诊疗工作开展期间,医护工作人员能与儿童密切接触。在这一过程中,与儿童积极沟通,从儿童入院时到出院期间,主动热情地同儿童及其家属沟通,为其介绍有关医院的医疗环境、病房环境、探访制度、相关治疗和检查的配合等,解决儿童家属遇到的困难与疑惑,减少患儿在面对新环境下产生的陌生感。同时,在交流中,医护工作人员还能帮助家属树立自信心,引导患儿主动面对病情,拉近医患关系。
2.科学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提升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医护工作人员在诊疗工作期间,必须获取患儿与家属的信任,获得积极配合。通过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能提升患儿家属对医疗工作的重视,进一步优化诊疗程序,方便各项检查与治疗工作开展,进一步提升治疗结局。
医患沟通的方式
1.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医护工作人员利用语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语言沟通期间,医护工作人员应全神贯注,切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避免对沟通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在与患儿沟通期间,医护工作人员应注意使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减少专业术语的阐述,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患儿与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且在语言沟通期间,应注意要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切勿过于急躁,不可采用说教式的沟通方式。良好的语言能对患儿产生影响,改变其心理情况与行为,减少患儿面对医护工作人员的恐惧感,辅助诊疗工作开展。
沟通期间,医护工作人员还应与实际情况贴合,善于利用一切机会,不可操之过急。在沟通期间,应密切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根据儿童接受情况,合理安排沟通时间。
语言沟通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应将健康宣传教育贯穿于沟通的始终。随时宣教、定期宣教、常规宣教与按需宣教均为诊疗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宣传教育方式。医护工作人员能将上述宣教方式有机结合,为患儿提供既科学且实用的教育。在宣传教育期间,医护工作人员的语言应通俗易懂,必要时能以卡片、视频等为辅助,为病人提供趣味性的宣传教育。宣传的内容能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后可能产生的症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科学的治疗护理措施等。
2.非语言沟通。医患沟通并不一定需要依靠语言才能开展,在与年龄较小的儿童沟通时,语言沟通的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此时,医护工作人员能为儿童提供非语言沟通。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语言沟通基础上应用非语言沟通,也能进一步提升沟通效果。常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包括眼神、手势、表情等。通过科学有效的非语言沟通,能减少患儿的恐惧感。
表情沟通: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的丰富源泉,医护工作人员在诊疗工作中,保持亲切且自然的面部表情,为患儿提供微笑服务,能大大减少患儿的恐惧感,拉近医护工作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提升患儿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减少患儿哭闹等情况的发生。
动作沟通:医护工作人员在诊疗期间,应用干练且专业的动作,保证动作的娴熟性,避免操作失误情况的发生,能进一步提升患儿以及其家属的信任感。
仪表沟通:专业的仪表与气质,能提升医护工作人员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儿科医护工作人员仪表整洁、端庄、亲切,能增加患儿以及家属对其的信任感,提升其配合程度。
作为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保持平和、友善的态度,为患儿提供积极帮助。在工作中,对患儿保持高度耐心与责任感,以娴熟的动作完成各项工作,掌握专业技能,充分认识到沟通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中。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保健,主动学习知识,以科学方式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态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医护工作人员能为其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提升儿童的安全感,让其能主动地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此外,在诊疗期间,医护工作人员还能积极利用玩具、动画片等吸引儿童注意力,帮助儿童减轻焦虑情绪,减轻儿童痛苦,促使其配合治疗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