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重要的稳定结构,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四条韧带。前交叉韧带损伤常导致膝关节不稳,表现为膝关节不稳、易疲劳、易扭伤、易发生骨性关节炎。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的保守治疗仍是必要的。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已经从保守治疗(非手术)逐渐发展到了手术治疗。那么前交叉韧带损失之后,都有哪些治疗与康复的方法呢?
非手术治疗
1.制动:早期的制动可以减少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的不稳定,有助于减轻损伤后的水肿,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损伤后的修复。早期制动时需要佩戴支具固定,一般不建议佩戴护具。
2.局部热敷:可以帮助消肿,缓解疼痛及关节僵硬。但需注意的是,热敷时间不宜过长。
3.肌肉放松:通过肌肉放松可以减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产物排出,促进组织修复。肌肉放松常用方法包括牵拉肌肉、按摩、推拿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肌肉放松要适度,不能过度紧张或过度松弛。
4.营养神经药物: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神经受累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神经损伤常导致肌肉萎缩、肌张力减低、感觉障碍及肌无力等症状。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可以帮助恢复损伤组织的功能及提高其运动能力。
5.关节腔内注射: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通过关节腔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以达到消炎止痛及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内瘢痕形成和减少关节积液、促进修复和提高关节活动度等作用,而且可以显著减少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6.其他方法:如理疗、热疗等可以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针灸按摩可以促进关节腔内积液的吸收,缓解疼痛;手法按摩可以松弛韧带及关节周围软组织以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疗效,但均有一定局限性和并发症发生的
风险。
手术治疗
目前的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主要为前交叉韧带重
建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就是通过关节镜,在股骨和胫骨上各打一个骨隧道,将移植物传进隧道后,股骨侧用悬吊钢板固定,胫骨侧用界面螺钉固定,以此来重建一根前交叉韧带。
重建的材料分为三类:自体肌腱;异体肌腱;人工韧带。
1.自体肌腱:自体肌腱就是取用自身的肌腱,即两根腘绳肌肌腱(ST-G: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取全长全段)或髌腱(BTB)。由于其更优的强度(即取即用)和无排异反应,为较常用材料。
2.异体肌腱:来源于已故的捐赠者,好处是选择范围广,除了ST-G、BTB还有跟腱、胫前肌腱等不同强度的肌腱可供选择。缺点是,存在排异风险,适应性没有自体肌腱好
3.人工韧带:具有强度高(自体肌腱的2~3倍)、创面小(无需取自体肌腱创面)、康复时间短(是自体肌腱所需时间的1/4:3个月)等优点,尤其受急需重返运动的专业运动员的欢迎。
前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康复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功能,帮助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首先是第一阶段(术后0—2周),该阶段有几个重要目标:消肿止痛、防止股四头肌抑制、保持和恢复关节活动度。
第一阶段康复的主要内容:①消肿:膝部加压包扎1~2天,防止肿胀,抬高患肢,踝泵训练消肿。②关节活动度训练:活动髌骨,放松大腿肌肉。术后将术膝保持与正常膝一致伸直,如果有过伸的话,完成过伸。③保持和恢复关节活动度:术后第2天,就可以开始屈膝训练,坐位捶腿完成屈膝训练,2周屈膝角度达到90度。
第二阶段(术后第3—4周),此阶段目标为控制肿胀,维持伸直到0度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度0度—110度、恢复正常步态。
第二阶段康复的主要内容有,关节活动度训练:活动髌骨,放松下肢肌肉。这一阶段可以进行坐姿抱腿或仰卧滑墙的方式进行角度训练。
固定功率自行车训练,每天15到30分钟、直抬腿、侧抬腿训练、单腿站立等本体感觉训练,可以利用平衡板、软塌等来增加训练难度。
第三阶段(术后第4—8周),此阶段目标为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增强下肢训练,恢复上下楼功能。
此阶段主要内容为,关节活动度训练:继续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达到正常范围。
第四阶段(术后第8—24周),此阶段目标为基本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主要内容为增强下肢力量训练。
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康复锻炼的时间及强度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康复锻炼时需注意运动方式,避免过度牵拉关节、避免出现新的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应避免肌肉过度使用,以免加重关节负担。
另外也应避免其他如跳跃、高强度抗阻练习等可能增加患者受伤风险的动作。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需注意自身安全,注意保护,防止出现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