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据第二位的就是食管癌。当前,临床中治疗食管癌的一种主要手段形式就是手术治疗。通常手术的治疗效果会受到术后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因此需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视。
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食管癌患者在手术结束以后,回到病房时,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姿势,并让患者向一侧偏头。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呕吐物进入气管的发生率。患者术后完全清醒以后,需测量患者血压。若其血压值较为平稳,则协助患者采取斜坡卧位或半卧位姿势,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进行引流。
2.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24小时内,护理人员需每间隔30分钟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值进行一次测量。如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待患者完成手术12小时以后,且血压处于平稳状态,则可延长测量的间隔时间,通常间隔时间由半小时延长至一小时。需注意的是,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时,可中断患者氧气吸入,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监护仪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在监测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始终处于90%以上。
3.保证各类医治管道的有效固定
患者手术完成后,相关护理人员需仔细检查患者身上的各类医治管道,确保其始终处于通畅状态。通常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医生会在其胃肠、胸腔、尿道以及静脉等处留置导管,如减压管、闭式引流管、导尿管以及留置管等。当各处管道固定完成后,需在术后24小时内,将各管道中引流量和出液量详细记录下来。
4.闭式引流管护理
通常需使用橡皮膏将各连接处粘牢,以此避免引流管出现漏气和脱落的情况;每间隔一小时需对管道进行一次挤捏,其目的是保持引流管的顺畅;密切关注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一般术后24小时内,若有血性引流液属正常现象,会在24小时后逐渐减少或消失。如24小时后血性引流液逐渐增多,需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问题。术后经过48至72小时观察后,在无引流液流出,且肺部已恢复张力、胸腔处不存在液气情况,则可将引流管拔除。
5.胃肠减压护理
护理人员在固定胃肠减压管以后,需按时查看其是否出现滑脱,并每隔一段时间挤捏其管道,保证管道的顺畅性。固定管道所使用的胶布要每天进行一次更换,一般胃肠减压管会在患者术后排气时拔除。
呼吸护理
通常患者在开展食管切除术以后,其胃部会被拉入到胸腔当中,在一定程度上,给其肺部带来了压力。此时,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极易引发肺炎或肺不张等问题。为此,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来说,需要积极地开展呼吸道护理工作。为促使患者更好地排出痰液,需协助其采取半卧位姿势,并每间隔两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和叩背。在此过程中,每天需开展两次雾化吸入治疗。
饮食护理
患者在术后3至4天内,其胃肠功能并未完全恢复。在此期间,要严格禁食。为使患者生理需求得到有效维持,在禁食期间,需借助注射形式补充人体所需的水、电解质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当患者排气后,饮用适当水,并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因为手术后,患者的胃部会被拉至胸腔中,因此,患者常常会在进食以后有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表现。在此期间,需叮嘱患者,避免其在饭后两小时内卧床。一般上述症状会在术后2至3个月后得到有效缓解。
术后运动
患者术后下床活动需同自身的病情状况相结合。若患者无法下床活动,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不断进行翻身和按摩,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肌肉发生萎缩。与此同时,也能最大限度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需鼓励其及早下床活动。通过运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并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从而使组织的修复能力得到强化。不仅如此,合理地开展运动锻炼,有助于肠蠕动和膀胱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帮助患者早日实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