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有种肥,叫产后腹直肌分离
2024-02-22 10:40:54
作者:吕丽清
作者单位:玉林市妇幼保健院

  有许多人都认为:产后腹部走形,是因孕期多食和缺乏运动导致的。但其实,腹直肌分离才是大部分腹部走形问题的真正元凶!

  在妊娠晚期,不断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原本平行并列的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处的位置分开,此种现象称之为“腹直肌分离”。分娩后,产妇的腹部肌肉松驰并不能马上恢复到原有的位置和形态,多余的赘肉在腹部堆积突起,十分影响美观。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女性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3%,剖宫产发生率为70.8%,2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更高(90.8%)。

  腹直肌分离的危害:1.形体改变:蛙腹状、腰围增粗、腹性肥胖。2.腰背痛。3.脏器移位。

  产后腹直肌分离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的病因中首先有生理方面的,如内分泌孕激素的作用、高龄孕产妇、多孕多产、生产方式中的剖宫产尤其是2次及以上的剖宫产、巨大胎儿、多胞胎、羊水多、孕前体型瘦小者等均可容易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其次是饮食方面的,此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如为了胎儿获得更多的营养,无节制地进食,体重增长严重超标,营养不均衡,造成肌肉组织弹性下降;相反的情况是因担心不能阴道产或产后的肥胖,主观上控制饮食不愿多吃,导致营养不良,造成肌肉组织弹性不足。

  目前临床上较多应用物理电刺激并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腹直肌分离。

  物理电刺激治疗机理:通过粘贴腹部电极片,给予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使腹部肌肉兴奋性提高,腹部肌肉被动收缩,对肌群强化训练,唤醒因受损而功能暂停的肌肉的本体感觉器,使分离的肌群恢复正常,达到锻炼腹部肌肉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和改变骨盆的倾斜度。电刺激还可加速血液循环,牵拉肌肉,刺激生成新的胶原蛋白,使之缓解背部肌肉放松并达到镇痛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前,需先检测盆底肌力,肌力达到3级以上才能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因为盆底和腹肌是一整体,盆底肌是支持、承托、受力结构,其力量增强,腹部肌肉治疗才能有效。因此,如盆底肌力差的,要先做盆底康复再做腹直肌电刺激治疗。

  中医康复按摩手法治疗原理。中医推拿手法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历史悠久,但应用在产后的康复按摩则是近年来才拓展起来,因为我国 “大吃静养”的坐月子习俗,产妇缺乏运动,体形雍肿、腹性肥胖。中医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产后早期即进行康复按摩可以达到活血祛瘀止痛的显著效果,能增加韧带的弹性和解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与耐力,从而促进产后各系统、器官的恢复及预防产后并发症。根据经络的走向,刺激相应穴位,采用中医的按、揉、弹拨、滚揉等按摩手法,手法要求以柔和、有力、渗透、均匀、持久为原则。按摩步骤以神阙穴为中心环摩腹部,往返推抚期门、天枢、中极穴,按摩肾区,提捏上脘—神阙—曲骨穴,点按天枢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穴,点揉肾俞穴、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会阴等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为产后松驰的皮肤及肌肉提供收缩空间。

  妇女妊娠分娩后盆底神经、肌肉、筋膜及韧带松驰或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在产后早期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很难完全恢复到孕前水平。采用电刺激配合按摩手法和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从而恢复腹部皮肤、肌肉、筋膜弹性和紧张度。

  总之,产后腹直肌分离虽然不是致命的,但其超重、肥胖失去健美的体态,会使产妇造成自卑感,使她们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部分时尚妈妈为了能尽快恢复身材,会进行一些增强腰腹力量的锻炼,我们要做好产后宣教,当腹直肌分离≥2cm时,不能贸然进行腰腹训练,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的训练如仰卧起坐;躯干扭转练习如扭呼拉圈,这会使腹直肌分离的情况更加严重。直到腹直肌分离的距离恢复到2指之内后,才可以进行负重躯干弯曲和扭转练习。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