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肋骨骨折不再痛,中医有妙招
2024-07-18 10:29:33
作者:罗丽君
作者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
 在生活中,意外总是难以预料。肋骨骨折,这一常见的创伤,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当遭遇肋骨骨折时,你是否知道中医有着独特而神奇的妙招来帮助缓解疼痛、促进康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奥秘的中医世界,探索肋骨骨折后的康复之道。

一、肋骨骨折知多少

肋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通常由直接暴力撞击胸部,如车祸、摔倒、重物撞击等引起。患者会感到胸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在呼吸、咳嗽或改变体位时,疼痛会更加明显。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血气胸、肺部感染等。

二、中医妙招展风采 中药内服 中医认为,肋骨骨折后气血凝滞、经络受阻。通过内服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例如,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其中的桃仁、红花等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熟地、当归等则能养血和血,川芎行气活血,共同起到很好的疗效。当然,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药外敷 将具有消肿止痛、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制成药膏,外敷在骨折部位,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药效。一些常用的中药如红花、乳香、没药等,经过合理调配后敷用,能够迅速缓解疼痛,促进肿胀消退。此外,还可以利用中药的温热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在外敷时,要注意药膏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的瑰宝之一。对于肋骨骨折患者,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内关、合谷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效果。内关穴能够调节心胸部位的气血运行,合谷穴则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同时,艾灸也可以温通经脉,促进骨折愈合。艾灸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按摩 专业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以帮助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肌肉群,能够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促进气血流通。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按摩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病情加重。特别是在骨折早期,要谨慎进行推拿按摩,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三、中医康复要点多

1.休息与制动,在骨折初期,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制动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加重疼痛。可以使用绷带或胸带进行固定,限制胸部的活动范围。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压迫受伤的肋骨。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避免剧烈运动。

2.呼吸训练,肋骨骨折患者往往因疼痛而不敢正常呼吸,这可能导致肺部并发症。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可以增强肺功能,预防肺部感染。深呼吸可以帮助扩张肺部,增加氧气摄入;腹式呼吸则能够更好地调动腹部肌肉,协助呼吸。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要注意呼吸的深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用力。

3.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多食用一些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山药等,同时注意营养均衡,有助于骨折愈合。此外,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病情恢复。

4.心理调适,受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对于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和朋友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四、中西医结合疗效佳

中医妙招在肋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但中西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特色疗法,可以更快地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手术固定后配合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能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同时,西医的影像学检查等手段也可以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五、预防肋骨骨折不可少

当然,预防肋骨骨折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意外碰撞。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要注意预防跌倒,加强防护措施,如安装扶手、防滑垫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身体状态,也有助于提高骨骼的强度和韧性。

总之,当遭遇肋骨骨折时,不要只依赖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妙招同样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的智慧,让肋骨骨折不再成为难以忍受的痛苦,助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