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虽然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却是父母最担忧的一个问题,也是收入院的重要原因。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发热,这一点家长深有体会。平时在儿科发热门诊,碰到孩子发烧,家长都很紧张,会问很多问题。现将平时家长问得最多的,也是家长最想知道的问题罗列出来,逐一解答,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平时多掌握多一分知识,遇到孩子发烧时就可以少一分忧虑与恐慌。
一、孩子发烧出现哪些情况需马上就医
如果是出生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只要出现发热都建议立刻送往医院就诊。
如果是年龄3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建议立刻送医:①小宝宝头顶部的前囟向外突起;②发热超过三天;③体温超过39度,持续不退热;④孩子诉说有头痛、耳痛、颈痛等不适;⑤极度无力,甚至拒绝活动;⑥唇周、指甲床发紫;⑦出现精神状态不好,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极度兴奋的情况;⑧有基础疾病的,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⑨发烧时伴有其它表现,如:持续腹泻、呕吐、呼吸困难、气喘等表现。
二、服用退热药后体温反复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吃完退热药后,大多数孩子的体温会在30~60分钟内明显下隆。但是,不是孩子每次吃退热药,体温都可以降至正常,这与孩子体温是否在上升期、导致发热的病因是否解决等有关。
若孩子的体温正处于上升期,即便使用退热药,体温仍可能在短时间内不降反升。
还有一种情况是补水不够。如果孩子体内水分不够,会直接影响退热的效果。如果再不注意补充水分的话,体内的水分减少,无法将热量带出体外,退烧效果自然不好。可见,退烧效果好不好,和水分补充得是否充足很有关系,水分补充得越充足,热量蒸发的机会就越多,退烧效果越好。因此,在孩子发烧的时候,需少量多次地补充温水。
三、孩子发烧后需打退烧针吗
发烧除了让孩子难受,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都可以在一小时内起效,没必要冒瑞氏综合征、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这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去打针。
另外打针起效可能快一些,但因为药品没有经过人体的固有的保护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发生不良反应也更多更快,所以不论什么药,用药原则都是能口服尽量口服,能不注射尽量不注射。在有更安全可靠的口服退烧药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打针。
至于静脉输液,同样因为有输液反应风险,不是首选的用药方式,只有严重的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才需要用,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真正需要输液的发烧病人往往需要住院就医。
绝大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都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治疗以对症为主,输液不会退烧更快,发生输液反应反而可能导致发烧。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输了敏感抗生素可以通过控制感染来帮助退烧,但就退烧效果而言,输注抗生素或者糖盐水不会比吃退烧药起效更快。
而发烧打抗病毒药、打糖皮质激素、打维生素则大部分是无指征的乱用药,打喜炎平、柴胡、热毒宁这些中药注射液,不但对退烧没帮助,反而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更不建议用。
所以,退烧首选的是口服退烧药,不能口服可以用退热栓,需要在门诊输液的情况很少,输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打退烧针退烧更快但不安全,没必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