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遇到癌前息肉应如何正确处理?
2023-10-12 18:21:26
作者:庞恩桥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病理科
点击:undefined
[发表证书]

息肉是一种在身体某些部分出现的肿物,在现代医学中,把在人体粘膜表面上出现的原本没有的不正常的肿块叫做息肉。息肉该怎么治疗?在哪个部位最危险?本文列举了4种常见的息肉。

鼻息肉

鼻息肉主要是因为鼻腔粘膜的长期炎症反应造成的组织水肿,从而会表现为持续的鼻塞、头晕头痛、面部不适、流脓涕、嗅觉消退、嗅觉丧失等。鼻息肉会不会引发癌症?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耳鼻喉科汪湘勇主任解释,大部分的鼻息肉都是由于长时间的发炎所致,是一种良性肿瘤,不用太过紧张,但也有个别病例会发生恶性转化。另外,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鼻息肉会越长越大,最后占据整个鼻腔,最后造成鼻部畸形,鼻背部增粗,甚至出现“蛙鼻”的症状。鼻息肉还会引起鼻塞,鼻分泌物增加,对鼻炎、鼻窦炎等有一定的治疗影响。所以,在确诊后,通常都会选择外科治疗。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通常是从胆囊壁向内生长,与胆固醇代谢异常和长期慢性炎症有关,与不良情绪、缺乏运动、不良饮食等因素也有关。该病的发生率在1%-9%之间,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很少数会出现消化不良和腹部疼痛(胆绞痛)等症状。80%的胆囊息肉都属于胆固醇性息肉,这种息肉一般比较小,生长速度也比较慢,是一种良性的息肉。医学上的观点是,胆固醇性息肉引发癌症的几率非常小,基本上没有癌变的可能。而罕见的腺瘤类息肉则有可能引发癌症,因为它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病变很小,所以很难被发现。根据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赵平主任介绍,如果胆囊息肉的单发最大直径超过1cm、短期生长迅速最大直径达到1厘米、合并慢性胆囊炎等,如果出现了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一种都需要做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如果息肉的直径不超过1cm,则意味着癌症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建议半年一次定期检查。

胃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遗传因素等都会导致胃息肉的出现,还可能与患者长期使用抑酸药物、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病人的临床表现并不是很显著,有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轻微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上腹部疼痛等情况。大部分的胃息肉属于良性肿瘤,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很小,大体可以划分为肿瘤与非肿瘤两种类型,其中,炎症性纤维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性息肉等都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只要进行常规检查,做好相应的监控就可以。如果出现了一些肿瘤性息肉,比如:家族性息肉综合征、腺瘤等,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所以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肠息肉

肠息肉可以被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腺瘤性,另一种是非腺瘤性,如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都是良性息肉,基本不会引发癌症。有资料表明,在整体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为50-67%,它引发癌症的危险也很高,需要提高警惕。根据医疗调查,如果肠息肉长至1厘米,癌症的几率就会上升到百分之十,而长到2厘米的癌变几率就会上升到百分之五十。至于不同与普通息肉的广积息肉,则是在粘膜表面横向生长,风险也很大,需要做外科治疗。

正常人首次检测没有肠息肉,3-5年进行一次检测,如果发现没有癌变危险的肠息肉,一年1查就可以,不过有癌变危险的肠息肉在切除后需要特别留意。根据医疗研究发现,在国外,结直肠腺瘤在手术后3-5年的复发率高达20%-50%,在我国,1年的复发率也是38.1%,2年的复发率猛增到78.2%,可见肠息肉的复发率很高,做完手术之后,要经常检查,防止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的息肉都是良性的,就算是腺瘤类的,也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才会发展成肿瘤,但是家族性息肉病是医学界公认的癌前病变,其特征为多发、多形、高癌变率。其中最多见的就是胃、肠息肉。对此,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胃癌病区主任赵平教授建议,对于有家族消化道癌症病史的高风险人群,要提高警惕,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