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比较细心的家长会问,为什么发现孩子的尿里面泡沫很多啊?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有蛋白尿了。什么是蛋白尿呢?健康儿童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主要是少量白蛋白和低分子量蛋白质,一般尿常规的蛋白质定性检查呈阴性反应,如果尿常规尿蛋白定性检测呈阳性,可能波动于+至4+,或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超过150毫克,或者尿蛋白(mg)/肌酐(mg)>0.2则称为蛋白尿。
如果出现蛋白尿不要惊慌,首先要排除假性蛋白尿。比如尿液混入血液、脓液、分泌物如脓液、白带、月经,这部分物质本身含有蛋白,尿常规检测会误认为尿液蛋白尿。部分结晶尿如盐类结晶回干扰分析结果。有些是淋巴尿如乳糜尿也不是真性蛋白尿。
儿童真性蛋白尿有那些原因呢?
1.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多种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病、肾病综合症、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这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眼睑甚至全身浮肿、皮疹、大量的泡沫尿,需进一步完善尿液、血液和泌尿系统影像学等检查,必要时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管酸中毒、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损伤。特别要注意药物性肾损伤(如滥用青霉胺,解热镇痛药),警惕重金属中毒(铅、镉、金、汞)。还有儿童服用维生素D中毒。以上情况导致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小分子的蛋白质从尿中排出,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尿液、血液等检查明确诊断。
3.体位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青春期体型瘦长者,是指在直立位或者脊柱前凸时出现的蛋白尿。由于直立时脊柱前凸,压迫肾静脉导致肾静脉压升高,呈现暂时性的蛋白尿。B超可提示左肾静脉受压或称“胡桃夹现象”。此病不需要特殊用药,但需要定期肾脏专科门诊复查尿常规。
4.溢出性蛋白尿:是由于血循环中某些较低分子量(<6~7万)的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并超过肾小管再吸收能力而出现蛋白尿,此类蛋白尿早期并无肾本身病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严重挤压伤的肌红蛋白尿、骨髓瘤及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的溶菌酶尿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①是有引起异常血浆蛋白血症的原发病;②是尿蛋白定性分析可检出特殊蛋白质;③是早期肾小球功能正常。
5.一过性蛋白尿:是不伴有明显肾脏疾病的一种良性现象。常出现于高热、剧烈运动、寒冷、精神过度紧张等,部分儿童会出现尿蛋白含量增多,在休息或者外界刺激消失后,可恢复正常。
我们如何能早期发现蛋白尿呢?除了按时进行学校的常规体检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尿液中泡沫明显增多浮肿、乏力、不明原因的高血压、眼睛甚至全身浮肿、少尿等情况需要及时带孩子至医院检查。完善尿液、肾功能、肝功能、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必要时做肾脏穿刺活检。
家长如果照顾出现蛋白尿的孩子呢?要注重儿童饮食指导以及生活习惯指导。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及过度劳累,不沉迷于电子产品。高度浮肿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散步为主。适当按摩四肢,避免血栓形成。
2.蛋白尿合并水肿时应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为1~2g/d;显著水肿和严重高血压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钠盐的摄入<1g/d;待病情稳定时在医生指导下不必严格限盐,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
3.对于蛋白尿较严重的但肾功能正常的患儿,可适当提高蛋白质饮食,应选择优质动物蛋白质,如蛋类、乳类、鱼类、瘦肉类等。如有肾功能受损,应在专科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保证每日充足热卡摄入的情况下,合理低蛋白饮食,避免营养不良。
4.注意全面均衡营养。蛋白尿的儿童除了从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质外,还同时丢失与蛋白质结合的一些物质,如钙、镁、锌等矿物质。因此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虾皮、芝麻酱、海带、鱼类及绿色蔬菜等;含锌丰富的食物,如小米、小麦、玉米粉、大白菜、胡萝卜;含镁丰富的食物,如小米、小麦、大麦、肉类、茄子、南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