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与防治
2023-09-26 16:51:53
作者:梁妙红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妇幼保健院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由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被破坏,致骨脆性增加,进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二个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约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老人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不明。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的任何年龄段,绝经期妇女和老年男性最多见。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与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有三大症状

1.疼痛:患者感觉腰背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的时候起坐、翻身、行走都有困难。2.脊柱变形: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可发生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心肺功能会受到影响。3.骨折:非外伤或发生轻微外伤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低能量或非暴力的骨折,如跌倒或其他日常活动发生的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部位多在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骨骼疼痛本来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被疼痛折磨会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骨质疏松症患者会有驼背、胸椎变形,影响外貌形象,易产生自卑心态,心情抑郁寡欢。严重者出现胸椎压缩性骨折,呼吸功能会受到影响。骨头脆性增加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导致卧床不起,容易发生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坠积性肺炎、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发生脑血管意外,危及患者生命。由于骨折后手术困难较大,钢板固定易松动、退钉,愈合较慢,卧床时间较长,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别人的照顾,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

1.DXA骨密度测量:是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正常范围在负1-正1之间。对5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值与同种族、同性别健康成人骨峰值比较,降低于负2.5个标准为骨质疏松,如果同时伴有一处或者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2.脆性骨折:无明显暴力或轻微外伤导致的骨折,如不小心跌倒或轻微磕碰等情况,影像检查结果为骨折,排除骨肿瘤等其他因素。如出现椎体或者髋部的脆性骨折,不需要骨密度测定,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DXA骨密度测定值降低1-2.5个标准差,也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措施

1.疼痛:疼痛剧烈者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如艾瑞昔布、洛索洛芬钠、依托考昔。2.骨折:如果发生髋关节骨折,尽快评估是否要进行手术,其余关节的骨折应尽量复位、固定,以减轻疼痛。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3.药物治疗:摄入充足的钙剂可维护骨骼健康,减缓骨丢失,获得理想骨量峰值。成人每天钙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天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绝经后妇女每天推荐钙摄入量为1000-1500mg,提倡通过饮食补充钙质。调查显示每天饮食大概摄入的钙为400mg,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再每天补充钙500-600mg,通过口服葡萄糖酸钙溶液等补钙制剂,可以起到补充钙质、促进骨质形成,改善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腰酸背痛、周身酸痛、椎体萎缩的作用。遵医嘱适量补充维生素D3胶丸,每天800-1200单位,有助于促进钙吸收,加速骨细胞形成、代谢,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诱发病理性骨折,治疗推荐使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每天一次10mg,同时常规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以降低骨脆性,提高骨强度,增加骨量的作用,改善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关节疼痛、容易发生骨折等现象,以预防髋部及脊柱骨折(椎骨压缩性骨折)。临床上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时,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用药安全性,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①日常饮食多摄入富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芝麻酱、深绿叶蔬菜、紫菜、海鱼、鱼肝油等。牛奶含钙量丰富,是补钙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喝约300毫升牛奶。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宜清淡饮食,少油少盐。②适量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增加骨密度,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柔韧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平时做好自我保护,防止跌倒。③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特别是围绝经期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加速骨质流失,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④多晒太阳有促进皮肤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天至少晒太阳15-30分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