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药汤剂的正确服用方法
2023-09-26 16:51:14
作者:梁丽清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相信大家对于中药汤剂都不陌生,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式。然而,想要让汤剂发挥最大的疗效,正确地服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向大家介绍服用中药汤剂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汤剂。汤剂,就是将药材加水煎煮或者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制剂。它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具有组方灵活、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无论是常见的感冒、咳嗽,还是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等,都可以在汤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汤剂的服药时间。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应饭前服,因为空腹服药可以使药效更容易到达下腹部。如果是治疗胃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这样可以让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更长,从而更好地吸收。相反,如果病位在上,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疾病,应饭后服。如果是祛湿利水、润肠通便、驱虫等功效的汤剂,也建议在饭前服用。而缓泻药则需要在睡前服用,有助于清晨排便。如果是安神、滋补、延缓衰老的汤剂,也推荐在睡前服用,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另外,汤剂的温度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汤剂在温热的状态下服用为佳。太冷或太热的汤剂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不适甚至呕吐。特别是治疗寒症、偏温热的药物需要热服,例如风寒感冒时,热服汤剂可以更好地起到发汗散寒的效果。而理气、活血、解表、补益等作用的汤剂则需要温服,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同时也要注意,煎煮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服用,避免放凉后再喝,以免影响药效。

再来谈谈汤剂的服用剂量。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汤剂的服用剂量也会有所不同。病情轻缓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而病情危重者则需要每隔四小时服用一次,或者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来服用。一般来说,每次的服用量在150ml到200ml之间就足够了。如果是给儿童服用,剂量需要减少,一般建议在50ml左右,可以分多次服用。特别是一些用于治疗咽喉及口腔疾病的汤剂,如一些含服汤剂、含漱汤剂等,可以频繁多次含服/含漱,让药液在口腔或咽喉停留时间更长,使药液充分接触患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谈服用汤剂时的几个禁忌。首先,服用含有人参、西洋参等药材的汤剂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绿豆等具有泄气作用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其次,服用汤剂期间要注意避免喝浓茶,因为浓茶中的成分可能会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效。此外,服药期间要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患有疮疡脓肿、瘙痒等皮肤疾病,或是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应避免食用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过敏反应。另外,服用汤剂时应避免加糖调味。虽然加糖可以减轻汤剂的苦味,但可能会改变药性,影响药效。如果觉得药味过苦难以入口,可以在服用汤剂后喝一些温开水或者含一块糖来缓解口腔内的

苦味。

还要提一点,煎煮汤剂的正确方法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中药材需要先浸泡30分钟到1小时,然后才能开始煎煮。煎煮时需要用火均匀,先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煎煮20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煎法的药材,例如先下、后下、包煎等,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煎煮。其次,中药汤剂的储存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煎煮好的汤剂应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如果需要长时间储存,应该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冷藏温度应该控制在5℃以下,避免药物变质。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汤剂。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中药汤剂。

总之,正确地服用中药汤剂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从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控制服药温度到确定剂量以及遵守服药禁忌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中药的服用需要严格遵照医嘱,乱服、误服都可能会导致健康损害,希望大家能对中药汤剂的正确服用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专业中医的帮助下,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