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别名是肺尘埃沉着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发病的职业性病种,多因患者长期参与和粉尘接触较多工作导致。长期在粉尘环境下工作,粉尘在患者呼吸过程中进入肺部,继而滞留其中,最终导致肺组织中有广泛性及弥漫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病理变化以纤维化为主。该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临床及时进行准确诊断,结合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既往临床多为患者提供高千伏X线片检查,结合患者的粉尘接触史,继而达到鉴别诊断临床疾病的目的。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完善,CT扫描技术在尘肺检查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理想效果,本文重点科普尘肺的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HRCT的尘肺病诊断优势
可清晰显示患者的尘肺形态学特征:HRCT具有较高扫描分辨率,可侵袭显示患者的组织深部结构与病变特征,可及时发现尘肺的存在。
可扭转扫描参数及重建方法。HRCT可扭转传统影像学的扫描参数及重建技术,促使HRCT影像学图像锐利化,减少数/模转换中的原始数据阶差,降低容积效应,提升空间分辨率,清晰显示微细结构,可提高尘肺细微病变显示率。其中矽肺与尘肺主要表现是圆形小阴影。通过薄层扫描可清晰显示患者的微细肺实质结节,比如轻度肺气肿、轻度纤维化、微小结节。其中容积CT检查过程中,球管旋转及检查床处于同步运动状态,一次性屏气可迅速采集相关数据,减少伪影的存在,还可多角度、多方位、多方式观察患者病变情况,预防组织重叠。
可描绘结节大小及形态。HRCT具有较高分辨率,可细致描绘患者的结节形态、结节大小,可提升软组织分辨率,方便临床及时进行尘肺病分期,其HRCT对纵膈淋巴结、胸膜增厚的诊断十分敏感。
二、尘肺病的HRCT影像学表现
小叶间隔增厚: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HRCT表现,增厚小叶间隔长度大多在1.0~2.0cm,朝向胸膜面,多数患者的增厚表现不规则,粗细并不一致,部分患者具有均匀性增厚表现或是结节状间隔,并伴有扭曲、僵硬以及变形等改变。小叶间隔增厚多在肺外围、胸膜下以及纵膈面存在。
小叶核心改变与小叶内间质增厚:尘肺病患者的HRCT表现显示,患者多伴有肺小叶内肺小动脉及终末细支气管周围有间质增厚表现,前一种间质增厚表现以分支状、点状为主,和肺周边部邻近,附近多有增厚小叶间隔、变形肺小叶存在,少数患者也有单独病变存在。但因为细支气管周围间质增厚或纤维化牵拉,所以细支气管有扩张表现,正常情况下往往看不到细支气管的存在。这一类肺小叶内的细支气管在HRCT表现中出现,无疑提醒临床患者存在间质增厚与肺小叶核心结构异常两种异常表现。多数患者可见肺小叶中有微细网状结构存在,细网多和增厚小叶间隔有效相连,这极有可能是导致小叶间隔有不顾则形态的主要原因。
结节:尘肺病患者的HRCT表现多显示结节,结节直径往往控制在2~5mm,其中直径3mm大小是最常见的结节表现。但通过HRCT检查,可清晰显示患者的直径1~2mm微小结节,显示效果往往比常规CT更理想,结节的密度相对较低,边缘清楚或是边缘模糊,多在小叶中心、胸膜下存在。结节主要分布在患者的肺中央部位、肺周围部位,其中肺中央部位的结节分布明显更多。
部分患者的结节位于胸膜下方,HRCT表现显示胸壁或叶间裂脏层胸膜之下有三角形、半圆形、扁平状、圆形隆起致密性阴影存在,有时患者的图像上会有上述多种结节影像形态存在,多为直径2~7mm的结节。有时可发现患者的胸膜下结节顶端部位存在细纤维索条,且和肺内兼职纤维化、大阴影有效相连。在患者胸膜下的结节进行相互融合之后,结节体积明显增大,多为不规则形状,结节凸向肺野,最终形成假性胸膜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