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折后怎样预防血栓
2023-03-13 17:49:14
作者:曹智强
作者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广元第三人民医院)

  骨折后,由于患者存在行动不便而需在手术前后进行长期卧床,在此过程中发生如肢体处置不当等存在肢体制动、血管扭曲及关节肿胀等现象,进而造成肢体血液回流较缓慢或是停滞,以此发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部分手术治疗方式会导致肢体屈曲及内收位,会引起下肢静脉遭受压制而发生变形,这类机械因素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由于手术本身存在创伤出血现象,致使部分组织因子、凝血因子受刺激而被激活,使其依附于血管损伤位置,术后,内生纤维蛋白原、抗凝因子减少,因此而造成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措施如下:

  基本措施

  在患者手术前,医护人员应提高骨折并发症预防意识,积极治疗疾病并发症以降低高危率;手术时,精细操作,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缩短手术时间,以防止止血带应用时间过长且压力过高;术中,彻底止血以避免术后患者需服用止血药,防止下肢输注大量刺激性较强药液,或过多穿刺,并适宜摆放体位等;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正常回流,避免过度屈曲及局部压迫,同时,指导患者多食用含丰富膳食纤维且细软和清淡的食物,控制好脂肪摄入量及总热量,补充足量维生素C并限制摄入含糖过多的食物;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等。另外,采取250ml葡萄糖(5%)中溶入8万u激酶予以静滴给药及行脐周皮下注射0.4ml抗凝用低分子肝素钙方法给予患者溶栓治疗,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实际治疗周期及药物使用剂量。

  机械预防

  主要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弹力袜等机械方法进行预防。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机械性原理促进下肢静脉实现血流加速,防止深静脉扩张,从而达到保护好静脉内膜,使其不受损伤的目的,且有着可防止下肢静脉血流迟缓,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继而增加下肢静脉血液流速的良好作用,从而缓解静脉淤滞,降低骨折术后DVT的形成率。此外,还可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跖屈运动、最大背伸、最大外翻及内翻运动,达到如泵一样的效果及作用,促进下肢淋巴回流与血液循环。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可有效预防DVT形成的重要措施,在选择DVT药物预防时,要权衡风险,理论上来说,与手术给药越是接近,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就越好,但同时,产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会越高。对于需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前12h,或是术后12~24h就予以皮下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是在术后4~6h开始予以常规剂量的一半,并于次日根据患者病情情况予以增加到常规使用剂量,通常使用不少于7~10d。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均是预防DVT形成使用最普遍的药物,其预防有效性已经多项国内外研究证实。

  观察预防

  据有关研究表明,约有50%的DVT形成于术后第1天,而发生于术后第2天约30%,因此,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病情观察非常重要。具体体现在: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定期检测患肢周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若患者有肿痛感,或是胀痛加重、患肢周径有明显增大,以及皮肤温度升高、发绀和潮红,则可能发生血栓,需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并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以及意识和血压等情况。

  每日1次小腿腓肠肌扪诊检查,若有压痛,可行腓肠肌局部压痛(Homan)试验证实,阳性者,提示有血栓形成。

  患者在站立后,若有下肢沉重并伴随胀痛感,需立即给予查视,必要时,需测量双下肢不同平面周径数,若周径相差值大于0.5cm,则需重视,警惕DVT的形成。对存在DVT形成可疑患者,21d内保持卧床,并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室温维持在25℃左右,确保保暖;行足部轻度背屈活动,不可按摩、剧烈活动,以防出现栓子脱落而引发肺脑栓塞;每日测量、记录不同时期下的患肢周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前期记录、健侧周径做比较。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