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对麻醉的认识非常浅显,认为就是手术前打一针,让手术过程避免痛苦而已。也让人们经常忽略手术室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麻醉医生。麻醉医生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打一针”那么简单,麻醉也不是“打一针”的事。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麻醉。
麻醉的类型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麻醉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局部麻醉:将局部麻药应用于手术部位,使该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患者表现为局部无痛但意识清醒。包括,表面浸润麻醉,如做胃镜或插尿管时用到的利多卡因凝胶。另外还包括局部浸润麻醉、局部区域阻滞,以及神经阻滞麻醉等。局部麻醉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用于浅表、局限手术时局麻效果较好,对病人整体影响比较小。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也称半身麻醉,是将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部,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阻滞,达到麻醉的效果。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阻滞,常用于适用于腰部、腹部、下肢等部位手术的麻醉。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又叫作全麻,是将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者通过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患者意识丧失、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等。包括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两种类型,临床中主要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手术,对患者循环、呼吸控制相对较好,比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更舒适、安全。
麻醉医生的工作
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麻醉医生会询问手术患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既往病史、过敏史等情况,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制定对应的麻醉方案。如果患者身体状况不稳定,存在一些疾病或者重大创伤,麻醉医生会制止手术的进行,等到病情控制平稳后,再进一步完善麻醉方案,保护患者在手术过程的生命安全。
手术时的工作
密切监测患者体征:手术麻醉后,患者会从清醒状态逐渐进入睡眠状态,意识会从清醒到消失,呼吸逐渐减慢,痛觉渐渐消失,心率和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的身体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做好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与记录,如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合理评估患者身体状态。
调整麻醉深度:麻醉医生要根据手术进程,综合当前的手术部位及出血情况,对麻醉深度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
处理突发状况:在非全麻时,若患者受到麻醉药物影响而出现自主呼吸暂停等情况,麻醉医生会及时引导患者建立气道,使用相关设备保证患者体内呼吸系统功能的合理维持,以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有效降低血氧供给不足的发生率。如果出现大出血、血压异常波动以及心律失常等突发情况,麻醉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快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后的护理
在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跟随其他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防出现麻醉后并发症。在术后麻醉恢复期,特别是拔出气管导管时要特别谨慎,医生会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合理评估与分析,同时唤醒患者。当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后,麻醉医生会询问患者感受,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后遗症以及护理要点。此外,如果患者出现术后剧烈疼痛,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相关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术后护理阶段,科学合理地实施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手术期间的舒适度,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现如今,外科手术发展迅速,手术范围已扩展到人体的每一个部位,手术愈来愈复杂精细,这都给麻醉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麻醉绝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一针下去,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影响,它的使用需要对药理学、内科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知识都有着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