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激素、特定蛋白、自身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并且,可为临床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提供数值参考的测定技术种类较多,可从凝聚、沉淀等多个技术维度进行,也包括检测微量抗原与抗体必要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同时,近几年又延伸出新的免疫测定技术,例如:蛋白芯片、免疫传感器等。保证不同试剂与方法、不同实验之间结果一致性的前提,在于采用国际标准物质对定量免疫测定进行量值溯源,以及标准化免疫测定试剂、方法以及程序。那么免疫测定技术在临床应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由活化的免疫细胞以及某些基质细胞表达所分泌的活性物质就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对免疫应答以及炎症反应进行介导与调节,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多肽,具备的生物作用包括: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等。
根据细胞因子是可溶性细胞还是细胞内细胞因子,在免疫测定技术中可分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流氏细胞分析法以及酶联免疫斑点法。上述4种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法的首选方法。前两者针对可溶性细胞因子,后两者针对细胞内细胞因子。
临床实验室对免疫测定技术的要求
精细、精确、精简是任意临床学科对操作的本质要求,其中,实验室检测针对不同的标记物或不同的测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测定技术。例如:免疫凝聚、免疫沉淀技术的灵敏度较低,可用于测定体内高含量的免疫球蛋白、补充剂和特异性蛋白。标记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度,可用于低含量物质,如激素病原体、抗原、抗体等。荧光标记免疫分析针对自身抗体与病原感染测定,在特殊情境下具有特殊效能。金或硒标记的床边免疫分析广泛用于急诊医学、输血医学和个人检查。只要保证温度条件,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快速 有效地进行。因此,免疫测定技术对温度以外的条件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生物活性物质的临床免疫检测简单快速,完全可以满足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尽管上述免疫测定技术的操作非常简单,但临床实验室已将自动测量设置为最终目标,以进一步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临床免疫测定存在的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虽然目前临床上已经存在多种多样的免疫测定技术,但是依然不断研发出全新的测定技术。然而,仅处于研发阶段,无法真正纳入临床实践。20世纪90年代,生物芯片问世,临床开始将其与免疫分析结合应用。然而,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当前的临床试验项目中哪些需要同时测试多个标志物?会带来怎样的便利?比较新方法和现有方法的区别是什么?同时,重要的是考虑新技术或方法的成熟度是否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酌情适度加大样本量、延长研究周期,从批次、技术或试剂检测等多个方面来明确技术的稳定性,以判别在某一临床检测领域是否可以沿用,为临床提供何种价值。
定量免疫测定的量值溯源以及免疫测定的标准化。结合全国室间质量评价来看,包括肿瘤标志物、激素等定量免疫测定项目在内,不同实验室的测量结果显示出很大的差异。原因是不同实验室使用的试剂和方法不同。蛋白质不稳定、基质或交叉反应均可影响免疫测定,同时,当样本浓度靠近测量方法的最低界限,以此所收获的免疫测定,其反应性通常为糖基化降解的复合形式,并且存在各种同种蛋白混合物。因此,以生化测定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参照,技术标准化困难重重。但是,临床获取精确结果的唯一途径,就是保证无论何种方法、试剂,均可获得无偏差的测定结果。因此,实现标准化测定,具有深远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