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特应性皮炎科普
2023-09-05 20:45:16
作者:何玉珍
作者单位:玉林市皮肤病医院

特应性皮炎又名特应性湿疹,曾称为“异位性皮炎”,简称(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特点,常自婴幼儿期开始发病。需要注意的是,特应性皮炎是无法根治的,特应性皮炎又称为遗传过敏性湿疹,是与遗传过敏因素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是皮肤干燥、瘙痒,有多形性的皮损,急性期有渗出倾向,常伴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是急性和慢性的反复发作,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成人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应性皮炎症状会改善,治疗上包括一般治疗、外用药治疗和系统治疗。一般治疗主要是避免各种可能加重病情的环境因素,例如搔抓和刺激性的饮食,适当减少皮肤洗浴的次数,避免过度去除皮脂,同时外用保湿剂。外用药治疗主要采用与湿疹相同的治疗方案,急性期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以后激素逐渐减量,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例如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系统药物治疗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瘙痒、减少搔抓的作用,继发细菌感染的时候还要加用抗生素,对于严重的特应性皮炎,还可以考虑生物制剂的治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的炎性皮肤疾病,50%以上的孩子在一岁之内就会发病了,并且疾病呈慢性经过,往往迁延到成年。它也有单纯性和混合性的特异性皮炎分类。至于病因来说,可能更多种因素相关,比如一些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或者环境因素,包括孩子的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都是引起特应性皮炎的常见病因。

病因

①刺激因子:风、干燥的环境、出汗、过度清洗、粗糙的衣物、羊毛织物等都会引起AD患者皮肤刺激反应。②变应原:食入变应原和吸入性变应原都会诱发AD皮损加重,食入性变应原有鸡蛋、花生、牛奶、豌豆、小麦和鱼,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有尘螨、动物皮屑、花粉和真菌孢子等。③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疱疹病毒感染。④应激:工作压力或精神紧张等都会促使AD病情加重。⑤气候:冬季和干燥的气候会加重AD皮损。

临床表现

AD的临床表现呈现多形性,但共同特点是明显的瘙痒,严重的可影响睡眠。①婴儿期:好发于头面和四肢伸侧,表面为干燥性红斑,头顶为脂溢性痂皮。②儿童期: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损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③青少年与成人期: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手部、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痒疹样;④老年期:皮疹通常严重而泛发,甚至出现红皮病。

特征性表现

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手足部皮炎/湿疹、眼睑湿疹、乳头湿疹、唇炎、复发性结膜炎、眶下褶痕、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眶周黑晕、白色糠疹、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过度虫咬反应、白色划痕

临床合并症

①其他过敏性疾病: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②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反应,慢性病程患者合并发生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炎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和淋巴瘤风险明显增高。

预防和治疗

①宣教:告知疾病的特性、注意事项,日常护理。②沐浴:适宜水温(32-40℃),使用无刺激洁肤用品,沐浴后立刻使用保湿剂。③修复皮肤屏障:每日两次亲水性基质的润肤剂、保湿剂。④精神疗法:多解释 、多安慰、少厌烦、少打骂等。⑤去因疗法:尽可能早期认识激发因素(衣服、食物、吸入物、药物、接种、劳累、 紧张、激动、病毒感染),尽早地进行合适的干预,避免皮损加重情况的发生。⑥系统用药。a.抗组织胺药:具有止痒镇静和消炎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马来酸氯苯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定片、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b.免疫调节剂:胸腺肽、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转移因子等可试用。c.皮质激素类:不主张用,但对皮损急性广泛,一般疗法无明显效果者,可短期应用。d.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霉酚酸脂治疗严重AD。e.丙种球蛋白:仅用于合并有疱疹病毒感染者。f.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

AD患病率高,且常合并其它炎症性疾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AD不能根治,容易复发,需要规范长期护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