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科学防治病毒性肝炎?
2023-09-05 21:19:21
作者:唐静
作者单位:梧州市蒙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临床主要以出现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肝区不适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黄疸,常见无症状感染。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感染乙肝和丙肝后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时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中主要的传染病“杀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每年共造成110万人死亡和300万例新发感染。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了解一下病毒性肝炎?

一、哪些人群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呢?

常见的人群有:①经常需要输血或血液制品者、透析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的接受者;②注射毒品者;③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的居家接触着,以及和他们有性接触者;④有多个性伴侣的人;⑤做过纹身或穿孔的人;⑥医务人员或其他可能通过工作接触血液和血液制品者。

二、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播的?要怎么预防呢?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即进食被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导致。因此,这两个型别的肝炎预防应加强粪便管理,加强水源保护,注意食品及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搞好环境卫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等。对于急性期肝炎患者,应隔离患者至传染性消失。

乙肝、丙肝、丁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因此,这三个型别的肝炎的预防重点包括:防止医源性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避免不安全的性接触等。对于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新生儿建议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刚才提到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拒绝毒品、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丙肝的根本措施。血液传播是目前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所以合理安全用血可有效控制丙肝病毒传播风险。其次,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也可传播丙肝,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等是丙肝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与丙肝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及多性伴性行为者感染丙肝的危险性较高。所以拒绝不安全性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或者分娩过程感染新生儿。感染丙肝的妇女应及时治疗,治愈前应避免怀孕。

预防肝炎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因基因异质性,迄今尚无可应用的疫苗。目前我国可使用的预防肝炎的疫苗有甲肝、乙肝和戊肝疫苗。

三、病毒性肝炎为什么会导致肝癌风险

我国肝癌患者中乙肝感染者占90%。当病毒侵害了肝细胞后会产生基因突变导致肝癌。乙肝和丙肝更易发展为肝癌:乙肝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0-30倍、丙肝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0-30倍,乙肝、丙肝同时出现的病人患肝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0倍。理论上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也可能发展为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即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率减少90%、死亡率降低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我国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2017年发布《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 (2017-2020年)》,促进了各类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我国专家制定发布了《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试 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正在更新中,以促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

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预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治疗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04年以来发布并更新了4版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通过基层巡讲等形式推广指南规范临床诊疗行为。2010年乙型肝炎抗药物陆续进入医保目录,政府谈判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扫清了药物可及性及可支付性障碍,极大推动了一线抗病毒药物可及性。2017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及 WHO 支持下正式成立中国清除丙型肝炎联盟;2018年修订《丙型肝炎诊断(WS213-2018)》;2019年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大幅降价,有的省市还设立了丙型肝炎治疗专项报销政策,为患者提供了有效、安全、可负担的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