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心衰该如何预防
2023-09-07 21:08:25
作者:吴旭先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陆川温泉疗养院

慢性心衰是指心脏长期受到损伤或不良影响,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血液循环不畅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进行性慢性病变,患者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慢性心衰通常是由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等引起的,患者的心脏肌肉受损或心脏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脏舒张功能降低,影响到心脏泵血效果,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缺氧、水肿等症状。

慢性心衰的症状

①呼吸困难,患者可能感觉气短,特别是在运动或平躺时,患者容易出现气喘、咳嗽和喘息声。②疲乏和无力,由于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身体供应的氧气和营养不足,患者会感到持续的疲劳和体力下降。③浮肿,心衰使得毛细血管的液体滞留在组织中,导致浮肿,通常表现为脚踝、腿部和腹部的水肿。④心悸和心慌,心衰时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可能导致心悸和心慌的感觉。⑤体重变化,由于水肿和体液潴留,患者可能会体重增加。⑥颈静脉淤血,患者的颈静脉可能会扩张并出现紫绀。⑦食欲不振,由于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患者可能会感到食欲不振。⑧恶心和呕吐。

慢性心衰的危害

①生活质量下降,慢性心衰患者常有呼吸困难、乏力、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日常活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②心脏功能受损,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减退,心脏泵血能力不足,导致全身各器官供血不足,加重了心脏本身的病变,形成恶性循环。③水肿和体液潴留,慢性心衰患者常有水肿和体液潴留的症状,如:下肢水肿、肺部水肿等,从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加重。④心律失常,慢性心衰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早搏等,这些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了心脏负担,增加了猝死的风险。⑤心脏病发展,慢性心衰是其他心脏疾病的发展后果。如果慢性心衰未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心脏病病情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预防慢性心衰的目标

①避免初始的心肌损伤,当前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疾病已经成为慢性心衰的主要发病原因,因此做好血压、血糖等控制工作,并且控制血脂、戒烟等方式都有利于降低慢性心衰的发生概率。当前我国控制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预防风湿热与瓣膜性心脏病、避免酗酒,防治中毒性心肌病也是重要的手段。②避免心肌损伤进一步发展,没有慢性心衰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应用阿司匹林降低再次发生梗死的风险,可以有效避免慢性心衰的发生。③避免心肌损伤后进一步恶化,已经出现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论是否出现症状,都要用ACE抑制剂,降低发展成严重慢性心衰的概率。

预防措施

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限制高盐、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和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并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②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慢性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按照治疗方案控制血压,如:合理的药物治疗、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③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也是导致心衰的一个常见原因,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健康的饮食、锻炼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并防止心衰的发生。④控制血脂异常,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通过饮食调整、定期运动和药物治疗,控制血脂异常可以降低心衰的风险。⑤合理使用药物,如果有慢性疾病需要药物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用药,并定期复诊监测病情。⑥避免过度用力,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过度负担心脏。⑦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如果有家族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需要更频繁地进行检查和随访。⑧避免过度的情绪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会对心脏造成负担,因此要学会适当的放松和管理情绪。⑨定期追踪监测,及时追踪监测心脏功能,如:心脏超声波、心电图等,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心衰的迹象。⑩定期接受心脏康复,心脏康复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模式,通过药物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改善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衰的发生和进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