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外固定支架技术矫治膝外翻合并肢体短缩畸形
2023-09-07 21:20:06
作者:万礼棋 张辉
作者单位: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矫形骨科

膝外翻定义:膝外翻为膝关节以下向外翻转、股骨下关节面向外倾斜,站立时双踝关节不能并拢。双侧发病者称为X形腿,单侧发病者称K形腿。

膝外翻分度:临床上,膝外翻以测量双侧内踝之间的距离,即“踝间距”来衡量其轻重。一般分为三度。

轻度:踝间距在5cm以内

中度:踝间距在5~10cm之间

重度:踝间距在10cm以上

膝外翻病因:原因众多,佝偻病引起者最为常见。骨病、骨感染,儿童期患有肾性骨病者,儿童期存在先天性腓骨纵向发育缺陷、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骺板外侧外伤及早闭,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脑瘫和脊髓灰质炎等可造成膝外翻,创伤引起的膝外翻常常合并肢体短缩畸形。

膝外翻治疗:无骨骺生长障碍的轻中度膝外翻不需特殊治疗,膝外翻患者只要骨骺已经闭合,即应考虑手术,另外凡有单侧膝外翻畸形者宜及早手术。目的主要是防止因下肢力线不良、膝关节外侧间室过度负重而过早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和磨损,其次还可以通过矫正畸形而改善下肢外观。如果膝外翻合并肢体短缩畸形更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①股骨髁上截内固定骨术;②股骨髁上截+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术;③半骨骺阻滞术。

本次着重介绍外固定支架技术矫治

膝外翻合并肢体短缩畸形

手术适应症:重度的膝关节外翻畸形合并肢体短缩,行走不便。

手术要点:术前设计,需要纠正的外翻角度,需要延长的肢体长度,截骨端尽可能在髁上截骨,克氏针尽可能交叉,避免损伤内侧神经血管。

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lizarov手术矫治膝关节外翻合并肢体短缩畸形时,在完成矫形的各个阶段,发生深层血管的血栓或脂肪栓塞。卧床时间过长可能是发生血栓的诱因。若血栓发生在肺部或心、脑部位则有猝死的危险,病变发生突然,且缺少明显征兆;且患者在矫治前并无凝血异常,致防治困难,应予重视和警惕。

钻入钢针或螺钉时可能伤及血管或神经,在小腿、前臂的操作过程中尤为可能。为此,术者应熟悉局部横断面解剖学。Ilizarov手术,最好先将钢针刺入直达骨面,然后钻透两层骨皮质,再改用槌子将针逐渐深人,直至从对侧软组织贯穿而出。用此法预防仍然会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停用麻醉前先松开止血带并做唤醒试验,及时发现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还可用体感兴奋电位监测神经功能。怀疑有损伤应立即更换进针部位。

1.骨皮质切开的问题。首先应尽量少干扰骨内膜和骨髓的血运。骨锯的速度过快而产热,可将表面骨细胞灼伤,故不宜使用。骨钻或骨刀只能进人骨皮质。另外,截骨时可能造成斜形骨折或粉碎骨折。应于截骨后向外转动远端环形配件以检查截骨是否完整,而避免远端环形配件向内转动,以防止牵拉腓总神经。

2.术后早期的问题。骨皮质切开或因钢针、螺钉损伤血管可导致间隙综合征。缝合切口前应仔细止血。必要时可延长切口,用电灼止血。胫骨截骨术后应纵向切开筋膜,但lizarov手术行骨皮质切开的切口只有1cm长,切开筋膜就比较困难。可留置负压吸引管。术后早期宜对血管、神经功能进行监测。一旦可疑出现间隙综合征,要测间隙内压并进行相应减压治疗。

3.在膝外翻矫形、肢体骨延长时,可能发生皮肤坏死和脱落,还可能发生伤口感染。

我院矫形骨科的病例一:

患者XXX 性别:女 年龄:20岁。发现左膝外翻畸形的5年余。患者于2005年因摔倒跌伤,致左膝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住院,诊断:左股骨远端骨折,行左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骨折愈台后下地负重行走,手木约半年后拆除钢板,术后发现左膝关节轻微外翻改变,伴跛行。

我院矫形骨科的病例二:

患者XXX 性别:男 年龄:6岁8月。诊断:①左膝关节外翻并左下肢短缩畸形;②左股骨外髁骨骺缺失;③左胫骨骨骺分离;④右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病;⑤腰椎侧弯畸形;⑥脑瘫后遗症。

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膝外翻的优点:①可以对肢体进行三维矫形;可以边矫正边观察。②可以矫正膝外翻的同时进行肢体延长,纠正肢体短缩;③可以减少皮肤软组织坏死、减少神经血管损伤风险。

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膝外翻的缺点:①钉口反应,钉口感染;②治疗时间长;③存在关节僵硬、骨不连风险等。

①严格按Ilizarov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矫治,对各年龄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②Ilizarov方法损伤极小,是治疗许多矫形外科难题的新方法之一。术中安全性高,但术后宜密切观察有无问题和并发症,以及早解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