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什么是胃癌?胃癌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诊断治疗?
2023-09-07 21:21:19
作者:逄世江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进入21世纪以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现在大众对癌症惧怕程度已经有所下降。胃癌作为诸多癌症中发病率较高的癌症,发病后早期表现症状不明显,还十分容易同其他胃病混淆,给这种癌症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导致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胃癌,它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诊疗。

什么是胃癌?胃癌是怎么形成的,哪些人容易患病?

胃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五年内相对生存期在20%左右。胃癌主要指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大多数病人为胃腺癌。早期胃癌病人症状不明显,随着胃癌病情加重,病人逐渐出现消化不良、胃部不适、呕吐、恶心等病症,部分病人还会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胃癌病情不断进展,容易出现上腹压痛、黄疸、脾肿大、腹部肿块等。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日常生活中可引起胃癌的因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年龄、癌前病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一般以下人群患病风险较高。①与胃癌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此类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②40岁以上人群。超过40岁之后,不论性别,该类人群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出现胃肠道疾病风险升高。③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尚未根除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加重胃部损伤,增加病人出现胃癌的风险。④长期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该类人群饥一顿、饱一顿,还时常暴饮暴食,容易出现各类胃肠道疾病,出现胃癌风险也会相对升高。⑤癌前病变病人。癌前病变包括异型增生、肠化生、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等,是胃癌发生高危因素。

胃癌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胃癌早期病症不明显,但可以通过专业手段进行检查、诊断,早期胃癌治疗难度小,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术后病人恢复较快、生存率较高。当前常用的诊断方式、手术治疗方法均较多,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1.胃癌病人可选择的诊断方法

胃癌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当病人出现相关症状后,可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①早期胃癌三项检查。该种检查方式主要通过胃部腺体分泌三种物质,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Ⅱ、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泌素17对病人胃部的萎缩情况进行检查,便于早期肺癌筛查。②内镜检查。该种检查方式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内镜检查观察病人病灶具体情况,并获取病人病灶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分析,以判断病人情况。该种检查方式准确性较高,很小概率会出现误诊、漏诊。③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此种方式通过分析一些抗肿瘤标志物情况,判断病人是否出现癌症。胃癌筛查中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抗原CA19-9、CA724、CA125等。同时该种检查方式可应用于术后病人情况评估。④超声胃镜。超声胃镜检查方式对于胃癌的判断具有辅助作用,可以及时发现胃部才出现可疑肿块,引起病人的高度关注。⑤PET-CT检查。利用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较为准确分析病人病灶具体情况,利于胃部肿瘤性质判断。⑥X线钡餐。此种检查方式适用于存在胃镜检查禁忌的病人群体,可观察胃部影像变化,辅助胃癌诊断。

2.胃癌病人早期治疗手术效果理想

胃癌病人确诊后,可选择治疗方式较为多样,包括手术、放化疗等,其中早期病人治疗难度小,可选择手术类型多样、预后情况理想。可应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手术包括:①腹腔镜下早期胃癌局部切除术。该种手术方式属于微创技术之一,借助腹腔镜观察病灶情况,进行局部切除,以改善病症。该种手术方式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该种治疗手术需要在内镜下完成,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适合病变局限在黏膜内、术前判断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灶直径在2cm以下、不合并溃疡的胃癌病人选择。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该种手术方式是在EMR手术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解决直径2cm以上的病变组织,将病变组织整块儿切除。但该种方式存在一定不足,术后复发率较高。④胃局部切除术。早期胃癌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采取保留幽门的胃切除(PPD)、胃局部切除(LR)、胃段切除(SG)等治疗。该种手术方式选择较多,满足病人治疗的多样性需求。

胃癌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形成原因多样,当高度怀疑为胃癌时可以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准确判断。早期胃癌治疗效果理想,可根据情况选择EMR、腹腔镜下早期胃癌局部切除术、胃局部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