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医院体检时发现类风湿因子(简称 RF)“升高”或者“阳性”,联想到自己时不时还有少许的关节疼痛,就很担心,怀疑自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那么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下面带大家来认识一下——“类风湿因子”。
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人体内的一种自身抗体,它最早被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因此而得名。其产生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它可能与环境、感染、遗传等相关。类风湿因子升高或者阳性就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吗?
答案是否定的,类风湿因子虽然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得名,且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它的阳性率可高达60-80%,但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它还可以存在其他多种疾病当中:①其他各种风湿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炎性肌病、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可高达90%,滴度也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②感染性疾病:肝炎、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麻风、血吸虫病等;③非感染性的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肿瘤、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④除此之外,约5%健康人中类风湿因子也可呈阳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阳性率也增高。
类风湿因子不高或者阴性
就一定能够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吗?
那么有人又问了:我的类风湿因子正常或阴性的,一定不是类风湿关节炎了吧?这又是另一个误区。因为类风湿因子仅仅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指标之一,但不是它的绝对指标,可能由于目前的检验方法、检验水平及环境等影响,仍有20-4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检查类风湿因子时呈阴性。所以,即使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一定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所以,当查到类风湿因子升高或者阳性时,不必太过惊慌,因为除了看类风湿因子,还要看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验结果,如抗环胍氨酸肽抗体、抗RA33、抗角蛋白抗体等,有时甚至还要完善一些影像学检查如关节X线片、肌骨超声及核磁共振等来进一步地协助诊断。即使如此,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诊断困难,这时就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风湿专科医生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中价值:长时间以来,类风湿因子属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唯一血清学指标,虽然类风湿因子的灵敏度相对较高,但是其特异性较差,因此,单独通过类风湿因子的诊断,也难免会产生假阳性情况。因此,也会产生一定的漏诊情况,会大大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需要和其他指标联合检查进行明确。如果通过类风湿因子无法对疾病进行有效检出,那么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诊断呢?
①抗瓜氨酸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中价值: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自身抗体,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高以及敏感性强的早期诊断指标,能够对侵蚀性和非侵蚀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鉴别诊断。抗瓜氨酸蛋白抗体为阳性的患者,容易病变为严重的关节骨质破坏情况。大多数学者表示:抗瓜氨酸蛋白抗体在类风湿性疾病的早期就会产生,和关节的侵蚀程度以及预后效果具有一定相关性。目前,抗瓜氨酸蛋白抗体属于临床汇总公认的一种类风湿性关节炎标记性抗体,可以在血液以及关节液中检出。在类风湿性疾病发生前的三到五年期间,就可以被检出,属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诊断指标,同时,也是对患者预后效果进行评估的主要指标。虽然抗瓜氨酸蛋白抗体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度,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也会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有所检出,因此,其通常会联合其他血清学指标进行诊断,避免发生漏诊以及误诊。②抗角蛋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抗角蛋白抗体属于一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是细胞骨架成分,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抗角蛋白抗体属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检出的抗体,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抗角蛋白抗体水平也具有一定关系,若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损伤程度比阴性患者更加严重。③肌骨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肌骨超声检查,可以对关节腔的积液以及滑膜增生等炎症反应早期识别,对关节面的侵蚀以及破坏敏感发现,快速发现痛风患处,甚至能够对其他肿胀疾病进行判断,进而辅助检出疾病。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发现患者关节处存在滑膜炎性改变,通过增强后扫描发现关节周围肌腱存在滑囊炎,得到的征象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相符,进而考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