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没吃鱼生也会感染肝吸虫病?
2023-09-07 22:54:31
作者:梁舒静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这天,张先生因为身体不适来医院就诊:“医生,我肚子疼,拉肚子,感觉浑身没有力气,头晕……”,医生在给张先生检查后发现,病人除了低烧,其余体征一切正常。于是医生给病人安排了实验室辅助检查,最终明确了诊断:肝吸虫病。张先生疑惑不解:“医生,我没有食用过鱼生呀,一个月前朋友聚餐上有鱼生,可我一口都没吃,我怎么就感染上了肝吸虫病?”医生解释道:“不是只有吃下鱼生才会感染肝吸虫病。”这究竟从何说起呢?请看本文慢慢道来。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

致病性

感染肝吸虫病的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宿主的生理状态和营养状况以及重复感染情况。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度感染,常无或仅有轻微的临床表现,如上腹饱胀,偶尔腹泻等。中度感染者,常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肝大、乏力或头晕等,甚至出现消化不良、经常性腹泻、脾肿大,偶尔导致侏儒症等。重度感染者,早期出现发热、神经衰弱、营养不良、黄疸及肝脾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贫血、低蛋白血症、发育障碍,甚至死亡。此外,肝吸虫病常会伴随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胆结石、肝硬化、甚至诱发原发性肝癌、胆管上皮癌,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罕见病例还可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或糖尿病。

了解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的生活史主要包括成虫、虫卵、尾蚴、嚢蚴阶段。

①成虫: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犬、猫等)的胆道系统,主要在肝胆管内,偶见于胰腺管内,其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②虫卵:虫卵被排出体外后进入水源,被淡水螺(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在淡水螺体内生长发育为尾蚴。③尾蚴:尾蚴从淡水螺螺体溢出,在水中遇到淡水鱼、虾类(第二中间宿主),便钻入其肌肉等组织中发育为嚢蚴。④嚢蚴:人或其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活嚢蚴的淡水鱼、虾后,嚢蚴便可进入肝胆管,最终发育为成虫,成虫接着产卵……至此,完成了肝吸虫的整个生活发育史。可见,只有食入嚢蚴,才会使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感染上肝吸虫病。简而言之,嚢蚴是肝吸虫的感染阶段!从食入嚢蚴至粪便中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犬、猫需20~30天,鼠平均21天。肝吸虫每日产卵量约1600~4000个,平均为2400个左右。成虫寿命一般为20~30年。

流行因素

①传染源:肝吸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猫、犬、猪、狐狸、野猫、獾、水獭、貂鼠、黄鼠及其他哺乳动物均能感染肝吸虫,成为肝吸虫病的传染源。在某些流行区,猫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猫的感染率几乎为100%,猪的感染率一般为35.5%,鼠的感染率高达18.7%。②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一中间宿主)与淡水鱼、虾(第二中间宿主)常共同孳生在同一水域,这为肝吸虫在水体中完成发育提供便利条件。该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类有8种,常见的有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等。在国内已证实,可作为该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有68种,如白鲩(草鱼)、黑鲸(青鱼)、鳊鱼、大头鱼、土鲮鱼、鲤鱼、麦穗鱼等。③饮食习惯:食用生鱼片、生鱼粥、醉虾,捕鱼者用口叼鱼、抓鱼后不洗手、炊事用具和器皿生熟不分等等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淡水鱼、虾中的活嚢蚴进入消化管,从而引起人的感染。由于肝吸虫嚢蚴的抵抗力较强,在醋中可活2小时,在酱油中能存活5小时,1mm厚鱼肉在水温60℃时需经15秒嚢蚴才能被杀死,因此若饮食不当,易致感染。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患者张先生,在朋友聚会的饭局上虽然自己没有吃鱼生,但如果未使用公筷,餐具、鱼生蘸料等都有可能留存有肝吸虫嚢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吃鱼生也会感染肝吸虫病了。

如果感染了肝吸虫病,有可能出现以下化验指标异常:①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②生化肝功能检查:GGT、GLDH、AST、ALT、TBIL等指标升高。③免疫检查:肝吸虫抗体阳性。④大便常规检查:找到肝吸虫卵。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