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亦称本病为偏头痛或偏头风,多因外感风邪,或因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扰头面所引致,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效果,并且与西医相比,中医针灸治疗优势也更明显,以下是关于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相关内容介绍,一起来看下吧!
一、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作为头痛疾病的一种,主要特点包括反复发作、波动性的头痛、头痛呈单侧分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偏头痛在发作时,通常痛感比较剧烈,患者还会表现出眩晕、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偏头痛发作时间一般约数小时,呈周期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关于偏头痛的致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导致偏头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各种理化因素、精神因素以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偏头痛,以镇静止痛类药物为主,虽然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很容易导致患者形成药物依赖,或是转变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治疗功效佳。
二、中医偏头痛辨证分型
在中医来看,偏头痛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外风型偏头痛。这种类型的偏头痛最为常见。《素问·风论篇》有如下记载:“……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从患者的俞穴入侵,循经而上,或并入少阳经,引起患者半侧头部经络凝滞,最终导致偏头痛发作。所以,患者夜卧受风、汗出当风等是划分给类型偏头痛的重要依据。在症候方面,外风型偏头痛主要表现为头部偏侧胀痛,痛感具有持续性特点,当遇到风寒时,痛感加重。患者还会表现出畏寒,全身骨节疼痛等症状,脉多浮弦。
②实热型偏头痛。这种类型的偏头痛主要是因为患者肝胆郁热所引起。在中医看来,人的五脏对应五行,其中肝属木,藏魂,其性与风气相通,主条达。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情志不遂,很容易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风。在症候方面,实热型偏头痛的痛感具有跳动性特征,痛感剧烈,患者面红目赤,舌红苔腻,脉象弦劲。
③湿痰型偏头痛。这种类型的偏头痛是脾胃虚弱所引起。肝木乘土,挟痰上逆,这是湿痰型偏头痛发作的关键条件。在症候方面,湿痰型偏头痛主要表现为头部钝痛,通过表现出胀闷特点,患者恶味少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迟滑。
三、针灸治疗偏头痛
与西医相比,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优势比较明显,一是针灸是一种典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所以无需担心有药物的副作用。二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且效果迅速,通常可以达到针到痛止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偏头痛带来的痛苦。三是通过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舒畅患者局部气血,标本兼顾,有效改善患者的经络的功能。四是通过针灸治疗偏头痛,除了具有见效快的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或者使头痛的发展程度减轻,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整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可使头痛症状迅速缓解,近远期疗效均较好。
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时,取穴非常关键。比如湿痰型偏头痛患者,取穴一般会选择悬颅、颔厌、中脘、足三里或丰隆、气海等穴位。其中悬颅、颔厌二穴均位于曲周颞颥部分,除了在经脉循行上对偏头痛有突出的效果外,还能够起到疏导胃府、振奋中阳的作用。中脘是六腑之会,对温化中焦的痰湿,降胃气上冲有着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配以足三里或丰隆,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健脾化痰作用。气海主治真气不足,疗诸虚百损,加强下焦气化,则中土自受补益。又如针对实热型偏头痛患者,取穴为丝竹空,内迎香、四神聪等穴。其中丝竹空刺入放血,可以起到疏泄肝胆火炽的作用,内迎香对上攻头部热邪而造成脉络壅滞,血瘀不通的偏头痛效果非常好。四神聪是经外奇穴,通过针灸可以起到局部止痛作用,同时对平肝疏风方效果也比较显著。
在针灸手法操作方面,针对偏头痛,一般只针灸偏头痛患侧部位,头部诸穴可以采用捻转泻的针灸操作手法,其他部位的穴位可以采用提插泻针灸手法。针对远离偏头痛患处的穴位,比如合谷,足临泣等穴位,则采用重的手法,多使针感沿经放散到肢端或上行到躯干部,能够起到更好地针灸治疗效果。
总之,与西医疗法相比,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由来已久,经验丰富,且针灸是非药物疗法,不需要担心药物副作用。中医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针灸可以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不仅治标,还能治本,可以有效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痛感,所以整体而言,针灸治疗偏头痛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