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少部分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发病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成为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那么,心律失常发作时有什么症状?日常生活中该怎样预防心律失常呢?
何为心律失常?
心跳不规则、过慢以及过快等一系列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发的临床表现均统称为心律失常,属于心血管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心律失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另一种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房阻滞,是一种以心率减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心律失常。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胸闷、黑曚以及记忆力减退、晕厥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猝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要积极寻找病因,药物治疗之外,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放置心脏起搏装置治疗。
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头晕、黑曚等症状出现时,可能是患者发生了快速性心律失常,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跳不规则以及心跳增快,严重者还可能引起猝死。除了常规药物治疗,还有一种是介入手术疗法,即射频导管消融术。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律失常”?
1.正常心脏:抽烟,喝酒,疲劳,情绪激动,喝冰凉的饮料,喝浓茶等都会引起心律失常。2.器质性心脏病:例如: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炎的后遗症、先天性心脏病;一过性心律失常可能是由于流感、白喉、风湿性心肌炎等急性感染或者是急性心肌炎所致。3.药物作用:强心药(如洋地黄类)、安眠药、锑剂,美托洛尔,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氯喹等都会引发严重心律失常。4.代谢性疾病:例如,甲亢可导致心房纤维性颤动或心动过速。5.严重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失调:譬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
如何预防心律失常?
1.要多注意休息。心律失常患者必须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过于疲劳,否则只会加剧疾病的发展。如果是肺心病或是高血压性的心脏病,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让自己的身体着凉,以免导致心律失常加重。2.要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要用平静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情,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不能生闷气,也不能总是被压抑和紧张所困扰。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地焦虑和紧张,否则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是晕厥、死亡。生活中患者应避免观看具有刺激性的影视节目,避免自己的情绪出现太大的波动。3.适当锻炼。患者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是中老年患者,生活中应多做一些锻炼,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等。在饮食方面,必须少食多餐,保持饮食规律,不要吃得过多、过快,否则会对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4.对原发性疾病患者应积极处理。心律失常发病,有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旦出现了心律失常,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其发病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遵医嘱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心律失常多见于不同原因的心脏病患者。但也有部分类型的心律失常的健康人群并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一般呈规律或不规律地突发:
1.轻度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心慌,强烈的心跳之后出现间歇,呼吸急促,心跳减慢,突然心跳过速之后突然停止等心前区不适症状;2.中度症状:患者经常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头晕、胸口疼痛,脸色潮红,四肢无力烦躁不安,手脚冰冷,出汗,运动耐力降低等;3.重度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意识模糊,眼前发黑,抽搐,心跳停止、脉搏停止、猝死。
还有少数的心律失常患者除了心电图改变外,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此时也需要警惕心律失常。要尽快去正规的心血管专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错失最佳“救治时间”。
部分患者会出现心慌不适的症状,最终要明确是否为心律失常引起的,建议在症状发作时接受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寻找具备丰富经验的心内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引发不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