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急救知识
2023-09-28 20:36:46
作者:龙丽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急救是指对出生后不久的婴儿进行紧急的医疗救护措施。新生儿急救知识的普及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往往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护理。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生儿急救知识,例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脐带结扎等,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处理新生儿的突发状况。

新生儿急救知识概述

新生儿急救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预防感染和减少并发症。在紧急情况下,家长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并尽快寻求专业的医疗救护。

心肺复苏

背景: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判断突发紧急情况:①突然意识丧失、昏迷;②面色发绀、呼吸骤止或抽泣样呼吸;③大动脉搏动消失;④心音消失及心动过缓;⑤双侧瞳孔散大;⑥四肢抽搐(可有可无)。

心肺复苏是一种用于恢复心脏停跳患者生命体征的急救措施。如果新生儿出现心跳停止或呼吸暂停,家长需要迅速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心肺复苏:

1.清理呼吸道:将新生儿的头部转向一侧,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清理其口腔和呼吸道,清除阻塞呼吸道的异物。

2.人工呼吸:确定口腔、气道内没有异物后,立即摆正头部,口对口人工呼吸需嘴唇紧贴并捏紧鼻子,向其呼吸道吹气,观察其胸廓是否起伏,以确定人工呼吸是否有效。

3.胸外按压:将双手放在新生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下方,向下按压胸部,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4cm,按压到位后然后放松使整个胸廓回弹,重复进行每分钟至少100次。

4、当进行胸外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如为单人进行复苏,按压:呼吸为30∶2,双人则为15∶2。起码要进行5个周期,时间约20分钟。

5.重新检查:在进行了几个循环的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检查新生儿的脉搏和呼吸情况。如果脉搏和呼吸仍未恢复,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需要注意的是,心肺复苏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在最好是是曾经接受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如遇紧急情况,一面进行心肺复苏,一面拨打120电话,所有出现严重情况的新生儿即使复苏成功也必须转入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评估及治疗。

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一种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的急救措施,但家长几乎都不具备气管插管的技术,在紧急情况发生后,需同时拨打120电话,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如婴儿仍未恢复自主呼吸,需要迅速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气管插管:

1.将新生儿的头部后仰:将新生儿的头向后倾斜,使其下颌向上抬起。

2.插入气管导管:使用适当的喉镜或气管镜,将气管导管插入新生儿的声门下方。

3.固定气管导管:将气管导管固定在新生儿的口腔和鼻腔内,确保其呼吸道畅通。

4.连接呼吸呼吸装置进行人工呼吸。

脐带结扎

脐带结扎可以防止新生儿发生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脐带结扎标准流程:①清理脐带: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清理新生儿的脐带和周围皮肤。②止血:在脐带根部使用止血钳或绷带进行止血。③结扎:在止血的基础上,使用丝线或棉线结扎脐带。④剪断:在结扎完成后,使用无菌剪刀将脐带剪断。⑤消毒:使用碘伏消毒液对新生儿的脐带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如遇妈妈在院外紧急分娩,不用断脐,不要急于用不干净的锐器剪断脐带,以免感染新生儿破伤风。若胎盘已娩出,要留着胎盘到医院,不要丢弃胎盘,入院后医务人员会帮助消毒断脐,并进行新生儿监测,同时检查胎盘是否完整,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其他新生儿急救技能

在紧急情况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技能和注意事项,家长们应该了解:

1.止血技能: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各种出血情况,包括皮肤出血、鼻出血、口腔出血等。家长应该了解基本的止血技能,如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等。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干净的手帕或纱布压迫出血部位,可有效止血。

2.烫伤处理:新生儿如果被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烧伤部位,避免热量继续传递并减少皮肤损伤。不要在伤口上涂抹任何药物或敷料,以免加重伤口的损伤。如果烫伤严重,应立即就医。

3.抽搐处理:新生儿如果出现抽搐,可能是由于高热、低血糖、低钙血症、癫痫等疾病引起的。应保持新生儿的呼吸通畅,避免窒息。不要将任何物品塞入新生儿口中或试图撬开紧闭的牙关。然后及时尽早就医。

注意事项:在面对新生儿的突发状况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同时,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和摇晃新生儿,以免加重损伤和延误治疗时机。在处理突发状况时,应注意保护新生儿的体温和体位,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新生儿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需要家长的高度关注和专业的医疗救护措施。本文介绍了新生儿急救知识的基本原则和几种重要的急救措施,例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脐带结扎和其他新生儿急救技能。家长应该积极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并在必要时迅速采取措施,以保护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以降低新生儿患病的风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