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脚后跟骨折怎么办 ——跟骨骨折
2023-09-12 22:21:40
作者:曾令源
作者单位:来宾市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运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脚后跟骨折情况,多是由人们从高处下落,脚先落地,脚后跟承受巨大冲击,受到垂直撞击而引发骨折。脚后跟骨折也称为跟骨骨折,当骨折发生后需要妥善治疗,避免对日后跟骨功能造成影响,并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改善。因此,人们需要掌握跟骨骨折相关知识,确保在疾病发生时得到妥善处理。

跟骨骨折症状表现有哪些?

发生跟骨骨折后,人们会出现明显的足跟疼痛感,同时,足跟还会产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及向外倾斜外翻等症状。当人们怀疑跟骨骨折时需要通过一些辅助检查进行明确,在疾病鉴别中需要注意与扭伤区分,在医院里往往采用X线检查或CT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及骨折程度,便于得到有效的治疗。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当跟骨骨折后,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中包括保守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治疗方法,其中西医中的非手术治疗同时适用于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和有移位的骨折。无移位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法较为简单,利用小腿石膏托制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后即可愈合,当骨折部位愈合后可拆除石膏,并利用弹性绷带进行包扎,促进肿胀消失。而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则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当移位的骨头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后,再按照无移位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利用小腿石膏托制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后即可达到治疗目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康复治疗方法,无论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石膏固定期间均需要主动活动股四头肌及足趾,进行康复训练,且当石膏拆除后,关节虽已愈合,但是仍然需要积极锻炼足部功能与踝关节,确保运动功能恢复。在中医治疗方法中,可采取中药外敷法,适用于无移位、移位不多且未影响跟骨结节角、未波及跟距关节面、跟骨体增宽不明显的患者,达到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目的,并采取局部制动。针对有移位跟骨骨折情况可通过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方式治疗,若手法复位不成功,还可选择金针拨骨术,经皮穿针固定术治疗。在治疗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法,并要经过专业骨科医生诊断与检查后进行选择。

跟骨骨折如何护理?

发生跟骨骨折后,需要积极护理,在饮食调养方面,需要采取合理的饮食方案促进骨折愈合。在受伤早期,也就是受伤后一周到两周,患者的受伤部位会出现淤血与肿胀,此时经络不通,气血阻滞,在饮食中需要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食用蔬菜、豆制品、蛋类、水果、鱼汤、瘦肉等。而大部分人群都认为骨折后应该大补,吃一些骨头汤、鸡汤、鱼汤等,但是在发病早期过早地食用肥腻滋补之品不利于骨折愈合,并会导致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在发病中期,也就是发病后第二周到第四周,这时瘀肿大部分吸收,在此阶段的饮食需要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中应当将清淡饮食转化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促进足骨痂生长,这时人们可以饮用骨头汤、鸡汤,或吃一些鸡肉、鱼肉、动物肝脏之类食物,并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加强蛋白质与钙的摄入。在患病后期也就是骨折五周以上,此时跟骨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在饮食方面需要以补益气血为主,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恢复骨折部位活动功能。在饮食过程中可以选择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加快骨折部位愈合,提高骨密度。同时,患者骨折愈合后需要尽早康复锻炼,按照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逐渐提升运动功能。

跟骨骨折怎样预防?

跟骨骨折对人们身体健康、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及运动中需要加强注意,预防跟骨骨折。人们需要准确识别危险因素,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避免跟骨骨折发生,或避免疾病复发。例如在驾驶电动车、摩托车过程中,要遵守交通规则,戴好头盔,避免出现交通事故,引发意外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劳动保护,在高空作业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拦网、绳索,并保持工作期间注意力集中,加强自身安全防护。对于老年人来说,自身机体功能下降,在外出时需要预防摔倒,并穿着防滑鞋或拄拐杖。老年人还应定期体检,检查骨密度,及时补钙,防止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发生。而年轻人在运动前也应进行热身活动,如踝、足趾各关节屈伸活动,不要疲劳运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