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炎热的酷暑夏季已经过去,但中暑的新闻甚至悲剧却每年都在上演,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那么中暑的知识点尤其是健康急救知识您掌握多少呢?
中暑是由于身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过快,超过了机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中暑分为轻度中暑、重症中暑,其中轻度中暑可出现头晕,头痛,多汗,全身乏力,心悸等症状,体温略有升高,脱离环境后,补充适当的水分可短期内恢复。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比如出现热痉挛会引起双侧肢体肌肉收缩腹绞痛的情况,如出现热衰竭、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通常可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体温升高,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什么会发生中暑呢?
以下是导致中暑的几个常见原因:
①高温环境:在高温天气中,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身体会暴露在过热的环境中,使体温无法得到有效调节。
②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导致身体消耗过多的能量,加上高温环境下的体力活动,容易引起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进而导致中暑。
③高湿度:高湿度会影响汗液的蒸发,使身体难以散热。湿度高的情况下,即使体温没有很高,也容易感到闷热和不适。
④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长时间暴露在直射阳光下,特别是没有遮阳措施的情况下,会使体温升高,增加中暑的风险。
⑤水分和电解质不足:在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导致中暑。
⑥某些疾病和药物: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和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等)会影响机体对温度的调节,增加中暑的风险。
中暑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以下人群需尤为重视预防中暑:
①高龄老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中暑的影响。
②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系统还不够完善,无法有效适应高温环境,容易受到中暑的影响。
③慢性病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由于身体机能受损,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中暑症状。
④工作在高温环境中的人员:如工人、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容易受到中暑的影响。
⑤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员:在高温天气下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如长跑、足球比赛等,容易导致体温升高,出现中暑症状。
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人员:如没有适当防护措施的户外工作者、农民、建筑工人等,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活动时间较长,容易受到中暑的影响。
中暑应该如何预防?
以下是预防中暑的一些建议:
①避免高温环境:尽量避免在高温、潮湿或阳光强烈的环境中长时间活动,特别是在炎热的中午时段。
②衣着合适: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选择亮色和轻薄的材质,有助于散热和保持身体凉爽。
③遮阳帽和太阳镜:戴上宽边帽或遮阳帽,以及合适的太阳镜,以保护头部和眼睛免受太阳的直接照射。
④频繁休息和补水:在高温环境下,务必定期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炎热中。同时要经常饮水,保持身体充足的水分,避免脱水。
⑤避免剧烈运动:在高温天气中,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尤其是没有适应炎热环境的情况下。
⑥室内降温:在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凉爽。如果室内条件不佳,可以寻找凉爽的公共场所避暑,如商场、图书馆等。
⑦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水分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清汤,避免过多摄入热量高、油腻的食物。
⑧特殊人群需高度注意: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慢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影响,需要格外关注和照顾。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找到阴凉处休息,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救治,及时处理以避免危险。
当家人或身边人发生中暑后,如何进行急救处理呢?
以下是中暑发生后的急救措施:
①将患者移到阴凉处:将患者迅速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②保持通风透气: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和鞋带等,打开门窗以确保空气流通和散热。也可以使用风扇或其他通风设备,帮助降低体温。
③冷却身体:使用冷水或冰块敷或冷毛巾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大腿内侧等大血管区域进行冷敷,有助于快速降低体温。但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冷却,虽然中暑发生后需要冷却患者的体温,但过度冷却可能导致其他问题。因此,在降低体温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控制冷却措施的强度和时间。
④适度补充水分:给患者喝清凉的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但避免过度饮水。小口小量地喝,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喂饮过多水分,以免引起呕吐。
⑤观察症状: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抽搐等情况,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⑥寻求医疗帮助: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或急救措施无法改善病情,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送患者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请注意,对于中暑患者的急救处理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保持冷静并确保安全,及时与专业医疗人员沟通并遵循其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