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门诊护士如何处置危重患者
2024-01-04 12:03:15
作者:岑永金
作者单位: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在医疗环境中,面对危重患者是一种常见而紧迫的情况,尤其是在门诊环境中,患者可能突然出现生命威胁的症状。门诊护士作为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他们的快速响应、专业判断和高效处理技能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门诊护士在遇到危重患者时应如何进行初步的评估与处置,以确保患者获得及时和适当的医疗照顾。

  一、危重患者的识别与评估

  (一)生命体征的观察与分析

  门诊护士有责任密切地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及意识状态等关键生命体征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与评估。当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体征若偏离正常范围,都可能是警示的信号,意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正面临威胁。

  (二)生命体征稳定性的评估

  门诊护士应从整体上评估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和变化趋势,以便及时捕捉到患者状况的任何恶化迹象。例如,持续上升的心率、呼吸频率的快速变化,或是连续数次测量中血压的逐渐下降,均应引起护士的高度注意,并视为紧急响应的信号。

  (三)应用客观评分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为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和预后,护士可结合使用多种专业评分工具,如Glasgow昏迷指数(GCS)、APACHE II评分以及其他相关的临床评分系统。这些评分工具能帮助护士更客观地量化患者的风险,并为后续的治疗策略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危重患者的应急响应与综合管理

  (一)启动紧急医疗响应流程

  在确认患者状态为危重后,护士首先应激活紧急医疗响应流程,迅速通知急救团队和值班医生,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快速、最专业的干预与救治。

  (二)积极维持基本生命支持

  在等待专业医疗团队到达的关键时刻,护士要采取措施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功能。这包括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提供氧气治疗,并监测患者呼吸状态以预防窒息等突发情况。

  (三)系统化的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

  除了关注基本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护士还需细致地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肤色的变化、四肢的活动能力以及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确保从多方面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所有的观察与测量数据都需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来,为医疗团队后续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四)迅速施行静脉建立与药物准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及优化治疗效果,护士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并准确地建立静脉通路,确保在紧要关头可以迅速给予药物,护士应提前准备好可能用到的紧急药物,确保每一刻都能为患者提供即时的治疗。

  (五)确保紧急设备与救援资源的可用性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护士需确保所有的医疗紧急设备,如除颤器、呼吸机等,均处于就绪状态。

  三、专业沟通与团队协同

  (一)整合医疗团队资源

  在处理危重患者的关键时刻,门诊护士不仅要与医生紧密合作,还需与急救人员和其他医疗专家建立一个协同高效的团队。在这团队中,及时且有效的沟通是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的核心。

  (二)面向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策略

  门诊护士不仅是医疗团队的重要一员,更是连接患者与医疗团队的桥梁。因此,对患者和家属的情况解释、治疗方案的通报、情绪安抚及疑虑解答都是护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制定及实施应急响应与专业培训

  (一)熟知并实践应急预案

  门诊护士需深入了解并掌握门诊部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在面对危重患者时的操作流程和关键措施,以确保每一步骤都得到精准、高效的执行。

  (二)持续的专业能力提升

  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准确作出反应,门诊护士应定期参与专业培训和模拟实战演练,确保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始终与最新的医疗标准保持同步。

  五、结论

  总体来说,门诊护士在应对危重患者时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决定了患者初步的治疗效果和转归。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感,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关键时刻得到最佳的医疗照顾。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持续的培训和教育对门诊护士而言,是提高职业素养和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