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我们进行血液检查之前,医生或者护士会提醒我们“记得抽血前空腹,早上来抽血”。一般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觉得空腹那不就是早上不吃早饭,不喝水嘛,于是我们就这样空着肚子来抽血了。但其实空腹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吃不吃东西喝不喝水的概念,在医学概念中,标准的空腹是指距离抽血的时间距离上一次进食至少间隔8-12小时。如果我们进行抽血的时间比较晚,比如下午两三点,这样如果我们不吃早饭的话,很容易抽血就会晕过去。抽血前过长时间的空腹会导致我们体内的血糖指数下降,影响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准确性,并且这也会导致我们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那么,抽血前不吃早饭会饿,那能不能前一天晚上多吃点,大鱼大肉地吃一顿呢?答案也是不可以的。抽血的前一天晚上必须保持正常的饮食,尽量做到清淡饮食,不要吃宵夜,不要喝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抽血检验结果的数据准确性。
所以,抽血前是空腹还是不空腹呢?正确做法是,在得知自己需要进行血液检查时,需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按照抽血的要求进食或禁食,因为针对不同检查需求的抽血检验,我们需要遵守不同的注意事项。一般情况下,抽常规血液检查时,要求空腹,通常需要至少8小时的禁食。但如果是检查特定指标,如血脂、肝功能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是否空腹,所以务必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调整饮食。
抽血的第二大误区——抽血非常痛
众所周知,抽血的步骤是非常明确的。护士会把针头插进皮肤里,然后让血液输入小试管里。这样的情景,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都难免会有一些本能的害怕。而且,孩子们小时候生病闹脾气或者家长生气的时候,就会说:“不听话的话我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是每一个小孩童年深刻的回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时候在抽血中感受到疼痛是因为我们内心本能的紧张和害怕,人在害怕和紧张的情绪中,容易放大情绪敏感源,也容易放大感官的感受力。在我们抽血的时候,因为紧张和害怕,我们会过分地关注医护人员的抽血动作,看针头什么时候插进去,看血液往外流,直观的视觉感受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反应。紧张和害怕是许多人在抽血时普遍存在的情绪,但这种情绪会导致生理反应的变化,影响抽血过程和结果。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血液中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多,可能会引起血液成分的临时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抽血很可怕并且很疼。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人抽血时,首先要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深呼吸、闭眼冥想等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另外,与医生或护士进行沟通也很重要,不要害怕隐瞒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告诉他们你的担心,他们会采取措施帮助你放松,确保抽血过程顺利进行。同时小朋友在抽血过程中感觉害怕和疼痛时,家长或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对小朋友进行语言和实物进行激励,有效地引导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减轻他们的疼痛。抽血是每个家长必须做的功课之一。在进行采血前,家长可以与孩子紧握手指或送上温暖怀抱,让孩子放松心情,同时在采血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待抽血完成后,及时给予孩子表扬。
抽血的第三大误区——为了尽快止血,用力按压伤口
抽血结束之后,通常我们会有一根棉签来按住抽血的皮肤点,有时候很多人会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方便,会选择用力地压一下伤口或者揉一下伤口,想要快点把血止住。其实这样不但不能止血,反而会加速出血甚至有鼓包。因为我们进行抽血时,抽血采集静脉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是需要依靠动力作用,血管内存在一定的压力,采集静脉血以后会使血管破损,因为血管内压力的作用,血液会从皮损部位往外流,所以需要按压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