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就是妈妈的心头肉,很多宝妈在生下宝宝后,无法将目光离开宝宝,也好奇面对可爱软嫩的宝宝,应该怎样科学育儿,保证宝宝健康。为此,就需要进行新生儿早期基础保健,出生后3天内提供不间断皮肤接触、保暖、延迟脐带结扎等,减少新生儿窒息、感染与低体温情况。下面,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保健的内容吧!
一、新生儿观察
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其身体,5秒内开始,20-30秒左右将擦干动作完成,确定擦干顺序是眼睛、脸、头、身体、四肢与背部,擦拭过程中需要对宝宝呼吸情况快速评估。
二、皮肤早接触
在母婴安全下,早接触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立即皮肤接触,持续时间在90分钟以上,完成“第一次拥抱”,有助于婴儿稳定体温、刺激呼吸、建立免疫屏障、适应环境,促进母乳喂养,也能促进妈妈宫缩,预防产后出血,建立亲子关系。特别是巨大儿、早产儿及糖尿病妈妈的孩子出生后,存在低血糖风险,持续性皮肤接触,能够提高宝宝2小时血糖水平,预防发生低血糖。
皮肤接触中,妈妈或爸爸采取半卧位,有支撑,裸露胸腹,用手臂拖着宝宝的臀部避免滑落,不能压住宝宝背部。而宝宝则赤裸趴在妈妈或爸爸胸腹部,保持身体平直,呼吸道通畅,上身高于臀部,睡眠时将头偏向一侧,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则需要在宝宝身上盖好毯子。并保证妈妈或爸爸有一人清醒,对宝宝呼吸、面色进行观察,以免出现窒息风险。
三、宝宝早吸吮
在宝宝皮肤接触时,助产士需观察其生命体征与觅乳征象。宝宝出现张大嘴巴、流口水、舔舌等动作,即可提醒妈妈及早母乳喂养;通过早吸吮、早开奶能够刺激母亲的乳房,促进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与催乳素,分泌乳汁,为宝宝提供初乳滋润,也能帮助母亲产后康复。
四、宝宝晚断脐
根据研究可知,相比新生儿脐带立即结扎,晚断脐红细胞显著提高,血容量增加32%,增加铁蛋白含量,降低婴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几率。但是,晚断脐不是人人适用,如果胎儿窒息,需要及时分娩抢救,则需要立即切断脐带。剪脐带需要在宝宝出生1-3分钟左右,脐带仍有搏动时,维持新生儿和母亲脐带连接,能够渐进式促进宝宝向肺呼吸转换过渡;脐带不再是深色,确定脐动脉不搏动后,即可完全断开脐带。此过程中,距离脐带根部2cm部位断脐,要无菌操作,断部位无需消毒,自然干燥即可,保证脐带与周围组织清洁,直至其脱落,将脐带暴露在空气内,或是盖上宽松、清洁的衣服。遇到尿粪污染,以水清洁。
五、新生儿保温
宝宝居室最佳温度是18-24℃,保持适度约50-60%。如果冬季温度过低,将会导致宝宝体温不升,影响血液循环与代谢,必须强调冬季宝宝的保暖。如果是夏季温度过高,或是被子、衣服过厚,则会造成宝宝发热。所以,需根据气温高低对环境温度、宝宝衣物及时调节。
六、新生儿护理
①眼部护理。分娩时若宝宝眼睛有感染征兆,如眼睛发红、流泪、流脓、无法睁开眼等异常情况时则需根据医嘱适当对症使用眼药水,预防宝宝眼部感染。②宝宝沐浴。宝宝胎脂具有保护作用,需要在24小时后进行沐浴,选用中性婴儿肥皂或婴儿沐浴露,控制室温为26-28℃,水温则约为38-40℃,略超过宝宝体温,不能太凉或太烫。在新生儿护理操作中,需注意咳嗽礼仪、手卫生等,预防感染。③皮肤护理。宝宝皮肤较为敏感娇嫩,需选择吸水性强、柔软的棉质衣服、尿布、被褥,保持干燥清洁,不能使用羊毛织物或合成制品,避免宝宝皮肤过敏,观察宝宝排便与排尿。④脐部护理。宝宝需注意脐部护理,以免出现脐部感染的情况,将其暴露于空气中,保持干燥清洁,促进脐带脱落。⑤维生素K。宝宝是缺乏维生素K出血的高危群体,必须在宝宝出生6小时后,肌肉注射维生素K1,预防出血。
七、母乳喂养
宝宝在出生后应及早进行母乳喂养;喂奶次数、时间根据母亲乳房胀奶与婴儿情况来决定,1昼夜在8次以上,结合婴儿小便次数、体重增长来判断是否拥有充足哺乳量。如果宝宝每周体重增长>150g,每月增长≥600g,每日排尿约为6-8次,尿液淡黄或无色,表明哺乳充足。
母亲如果担心乳汁不足,需耐心帮助其分泌乳汁,增加婴儿吸吮次数,确保每次哺乳均能吸空乳房,有助于宝宝体重增长。并且,还要及时发现乳房问题,如出现肿胀、皲裂、乳头凹陷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妥善处理,为母亲睡眠、营养及心理进行调节,确保哺乳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