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哮喘的家庭护理
2023-09-07 22:38:00
作者:胡玉艳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春、夏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大量的花粉是哮喘的病原之一。另外,多变的天气、病毒感染、空气污染也易引发哮喘发作,从而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生活中哮喘病的高发已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支气管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极大。哮喘是一种难根治、易反复发作的肺部疾病,不适宜长期住院治疗和护理,开展有效的家庭居家护理是预防和控制哮喘发作的关键。

哮喘是什么?

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它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同时伴有可逆的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的家庭护理措施

由于哮喘治疗的长期性,其治疗主要在家中进行,指导患儿家长做好患儿的家庭护理十分重要。在哮喘的家庭护理中,需要做好以下内容。

①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改善室内环境,避免患儿接触室内过敏原及刺激物,如屋尘螨、宠物、香烟烟雾、花粉、强烈刺激气味的物品等,这对防治儿童哮喘非常重要。②重视监测密切观察发作前兆,如有鼻、眼部发痒、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部压迫及窒息感、呼吸不畅、烦躁不安等症状,要让患儿取半卧位,家长不要慌乱,立即按哮喘治疗原则用药,并鼓励儿童在控制症状中起主角作用。③合理饮食,忌食易诱发哮喘的食物,如少吃鱼、虾等,还有少吃冷饮及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等,减少诱发因素;建议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利通便,平时多吃瘦肉、牛奶、豆制品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柑橘、西红柿、菠菜等,同时还要多饮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④增强免疫力,多带患儿进行适宜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一年四季可用冷水洗脸、洗手,增加患儿的耐寒能力;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但要注意开花季节避免外出,可预防哮喘发作。⑤适当锻炼。每天到室外空气新鲜的地方活动,如散步、快走、慢跑等,行呼吸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主要有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具体方法如下:a.腹式呼吸:取坐位或立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尽量将气呼出,3-4次/分钟,10-20分钟/次。b.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从狭窄嘴唇缓慢呼出,吸与呼之比1:2或1:3,此法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⑥哮喘喷剂用过后要漱口。哮喘需长期用药,吸入器内的药物并不能完全吸入肺内,其中大部分留在口腔和咽喉部,通过唾液进入胃肠道,引起咽部肿痛、声音嘶哑等,如继发霉菌感染、鹅口疮,因此喷剂用过后要漱口。

有哮喘小孩能不能打预防针?

有哮喘小孩能不能打预防针?有哮喘的小孩如果需要打预防针的话,建议先咨询医生,除了哮喘外以下的情况都是需要注意的,如正在发热、患病、有特殊疾病史的小儿不能打预防针,如果不确定的情况下请提前咨询医生。小孩不能打预防针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正在患感冒或者因疾病引起发烧的小孩或者是在接受治疗的孩子,此时打预防针会使小孩体温升高,或者诱发和加重疾病。②患传染病,正处于恢复期会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又未过检疫期的小孩,此时打预防针若此时打预防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使原有病情加重。③有哮喘、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体质的小儿打预防针后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麻疹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等致敏性强的预防针,更易产生过敏反应。④有急、慢性肾脏病史、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和化脓性中耳炎的小儿,打预防针后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响患儿的康复。

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儿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只要心脏功能好,照样可以打预防针。在打预防针期间,若小儿出现不舒服、呕吐、腹泻和咳嗽等症状,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可暂时不打预防针,待症状好转后再作

弥补。

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特殊情况下如某种烈性传染病已在流行正严重威胁人们健康时,打预防针带来的不良作用就是次要的了,应在医生指导下有序注射疫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