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人体为什么会缺铁?如何照护缺铁性贫血家人?
2023-09-07 23:04:03
作者:覃红艳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缺铁性贫血是指身体内铁贮存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和黏膜颜色苍白、身体疲软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贫血的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的情况,在活动之后心悸、气短的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威胁。那么,人体为什么会缺铁?如何辨别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照护缺铁性贫血患者呢?以下这些缺铁性贫血的科普知识,一定不能错过,一起来看!

人体为什么会缺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统计,在儿童及孕妇等主要贫血人群中,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于50%。当体内缺铁时,应当给予重视,有缺铁性贫血的风险。那人体为什么会缺铁呢?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铁需要量增加。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及青少年、月经期或者妊娠期的女性群体、哺乳期妈妈等体内铁需要量较大,如果此时在饮食过程中铁摄入量不足,将可能诱发缺铁性贫血。②铁摄入量不足。人体每日需要一定量的铁元素,男性为5至10mg,女性为7至20mg,如果长期摄入量不足,有缺铁性贫血的风险。③铁吸收不良。常见于行胃切除术、胃酸缺乏、小肠黏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等患者人群中,均可因铁吸收不良而出现缺铁性贫血。④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常见的病因,痔疮、女性生理期、过度献血、慢性反复血管溶血等情况,均有可能由于铁丢失过多而出现贫血的问题。

如何辨别缺铁性贫血呢?

初期阶段,缺铁性贫血不易被发现,随着病情加重,症状将越来越明显,具体如下:

①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皮肤苍白、无力、头晕眼花、气短等表现;口腔部位出现口角炎、舌炎、口角红疱等问题;部分患者指甲也会出现异常,以指甲苍白、变薄、变平为主要表现;有些患者在吞咽时出现梗阻的感觉或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对于缺铁性贫血患儿,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成长发育,并且出现易激怒、注意力减退等情况。②伴随症状。铁作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缺铁也会影响到身体器官,出现一系列的伴随症状,如精神不佳、肌肉无力、黏膜溃疡、头发干枯、女性月经量增加、妊娠期女性体重增长过快等。

应该如何照护缺铁性贫血患者?

缺铁性贫血的改善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过程,不仅需要规范的用药治疗,还需做好日常生活的护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用药护理。《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推荐缺铁性贫血首选口服铁剂治疗,常用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乳化铁剂等。患者需依据自身实际病情和身体情况,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并细心监测身体情况,监测症状是否得到有效改善,如果并无实际效果,需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身体出现了不良反应,如过敏,也要及时同医生沟通。此外,把握服药时间是提升药物作用的有效途径,铁主要是被十二指肠吸收,饭后30分钟服用铁剂,吸收作用最佳,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②饮食护理。患者需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乳类、蛋类、瘦肉类、动物肝脏、鱼、虾、坚果等,还可适当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如绿叶类青菜、西红柿、苦瓜、小白菜、白萝卜、樱桃、猕猴桃、草莓、橘子、番石榴等,补充身体维生素,有助于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更有利于铁被身体吸收。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食材中都含有丰富的铁剂,如大枣、桂圆、豆类、木耳、蛋类、肉类、动物肝、动物血等,可采用这些食材学习煲汤的方法,如当归羊肉汤、参芪牛肉汤、阿胶蒸蛋、阿胶补血粥等,采用食疗的方式,不仅能促进日常饮食的多样性,还能有效补充身体中铁元素。

③生活护理。缺铁性贫血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身体的养护,尽可能不去人多的场所,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患者需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改善身体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在活动之后可能出现心悸、气急表现,必要情况下,可进行吸氧或者输血处理。

总而言之,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贫血类型,身体铁需要量增加、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都会引起贫血表现,出现皮肤苍白、无力、头晕眼花、气短、精神不佳、肌肉无力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用药护理和生活护理的同时,可采用食疗的方法通过食物为身体补铁,有助于加快身体症状缓解的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