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疾病、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的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而形成的血栓,常发生在下肢部位,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压痛、发热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有哪些?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哪些?应该如何护理呢?这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科普知识,一定要知道!一起来看!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病因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滞缓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具体如下。
①血管内皮损伤。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感染性刺激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壁损伤,都有可能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②血流滞缓。久病卧床、外伤、骨折、妊娠、分娩、长期久坐不动等都是造成血液缓慢流动、瘀滞的原因,从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血液高凝状态。创伤、较大的手术、大面积烧伤、妊娠、分娩等患者极易造成机体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最终促发血栓形成。此外,使用口服避孕药、脱水药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血液高凝,而对于抗凝酶缺乏等先天性疾病人群,体内凝血物资缺少,也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④其他原因。高龄、吸烟、怀孕、肥胖、肾病综合症、偏瘫等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①典型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典型症状有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等,通常情况下,患者起病较急,只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下肢肿胀是静脉血栓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具体表现为一致性肿胀,部分患者可伴有胫前凹陷性水肿,疼痛多有肿胀症状引起,将患肢抬高的情况下会有所缓解,而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差而形成浅静脉扩张的情况。②伴随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股青肿和股白肿的表现。当患者患肢高度肿胀时,会由于剧烈疼痛而出现皮肤发亮、水疱或者血泡的问题,最初,皮肤表现为青紫色、温度偏冷,被称为股青肿,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皮肤发白,被称为股白肿。部分患者可伴有高热、神志淡漠等休克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应该如何护理?
①按时定量服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药物,积极了解用药剂量、用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不能随意停药,也不能随意改变用药剂量。②监测自身病情。对于用药患者需每天监测自身病情缓解情况,监测是否出现皮肤黏膜的青紫、尿血、便血等小出血,是否出现用药副作用,而对于手术治疗患者,需注意患肢的保护,每日查看患肢恢复情况,是否出现感染,一旦发现不良情况,需及时同医生沟通,依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急性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同时要避免按摩揉捏,以防血栓脱落,与此同时避免过量活动和剧烈翻身,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不熬夜,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将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能有效促进病情缓解;还需做好患者自身及居室的卫生清洁,可为患者康复营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④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均衡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能为患者补充身体康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在日常饮食中,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原则,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此减轻胃肠道负担,降低便秘出现的可能性,可食用粥类、鱼汤、蔬菜汤、果汁、软面条等液体和半液体食物,促进消化,还需多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提高自身免疫力。⑤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急、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家属需细心监测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耐心沟通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疾病治疗的配合程度。条件允许情况下,帮助患者培养看剧、听歌、下棋等生活兴趣爱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滞缓以及血液高凝状态,久病卧床、较大的手术、外伤、骨折、怀孕、分娩、长期久坐不动等都可提高患病概率,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提高护理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做好病情监测和药物护理,还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此加快患者病情缓解的速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