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泌尿系结石,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2023-09-07 23:15:51
作者:朱良振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泌尿外科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住院患者中居首位。我国泌尿系结石整体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是世界上三大结石高发区之一。

一、泌尿系结石有什么危害?

①尿路梗阻长期发展,可引起肾盂肾盏扩大、肾积水,最后肾皮质萎缩成一个水囊而失去功能。②结石合并感染引起结石性肾盂肾炎、肾积脓、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最终完全毁坏肾实质。③结石可直接引起肾脏和膀胱损伤。较大或表面粗糙的结石容易造成肾脏或膀胱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甚至引起自发性肾破裂、肾瘘。④结石长期刺激粘膜可能引起鳞状上皮癌,如肾盂癌、膀胱癌。结石、梗阻和感染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即结石引起梗阻,梗阻引起感染,感染又导致结石的增大。当结石增大之后,才会出现症状。

泌尿系结石小的话,可以没有症状,所以部分病人是由体检发现的,但大多数病人多是因为症状发作才被明确诊断。泌尿系结石的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尿。疼痛固然让人终生难忘,无症状结石的危害往往更大。它在你的体内形成、增大、堵塞输尿管管,还保持“静默”,如果你是个不关注自己身体的人,你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直到它破坏了你的肾功能,出现尿毒症相关症状时才来就诊。而此时,肾功能损害就不可逆了。所以,防治结石,定期体检非常重要。

二、泌尿系结石为何取出又复发?

泌尿系结石是非常容易复发的疾病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泌尿系结石是容易复发的疾病,三年复发率大概为20%-30%,五年复发率为50%左右。泌尿系结石的复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患者取出结石后,不注意后续的复发和随访,同时没有纠正导致结石产生的生活或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如少喝水、饮食不节等。另一方面,泌尿系结石的复发与结石的性质有关系,患者治疗后没有了解结石的性质和产生结石的原因,如代谢异常、感染、疾病等,缺乏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甲状旁腺瘤、髓质性海绵肾、肾小管酸中毒、痛风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尿液中产生结石的成分增多,如草酸、尿酸等,若患者无法去除结石的病因,复发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此外,部分泌尿系结石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性,如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特发性高钙尿等。

三、如何有效预防泌尿系结石复发?

对于复发的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其实与初发的泌尿系结石别无二致,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疗法、体外冲击波碎石,以及经皮肾镜取石术、尿道软镜取石术等微创手术。除了治疗以外,针对复发性结石更关键的是进行代谢评估和结石成分分析,了解结石的成因,据此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例如泌尿系B超、CT,观察后续是否再次出现结石复发,尤其是早发现没有症状的结石。对于有遗传性疾病,或者孤立肾等复发风险高、复发危害性大的患者,还需要进行24小时尿液分析,找出形成结石的高危成分指标,如草酸、尿钙等。

四、预防泌尿系结石真的要忌口?

尿石症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世界上有许多尿石高发地区,中国南方的发病率远高于北方。饮食习惯、环境、气候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结石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对于患者预防结石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

①多吃富含钙的食物。钙可在肠道内与草酸盐结合形成经粪便排出的不溶性复合物,减少结石的形成。故应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尤其是在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时(如菠菜)。富含钙的食物有:乳制品;钙强化食品,如谷物、面包和果汁;低脂奶酪甜菜菠菜沙拉;酸奶;水果蔬菜②多喝水。多喝水有助于防止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的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液体都可降低肾结石风险,如咖啡、碳酸饮料和甜饮可增加结石风险。③多吃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摄入过多可增加肾结石进展风险,可吃植物蛋白如黄豆,豌豆和扁豆。具体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人而异。④减少钠摄入量。钠可增加尿钙排泄、降低尿枸橼酸浓度,从而影响结石形成风险。高钠摄入可降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常见高钠食物有:熟食肉或熏肉、加工食品、薯条、咸菜等。⑤减少动物蛋白摄入量。动物蛋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导致尿液pH降低和低枸橼酸尿症;此外,饮食酸负荷可增加骨重吸收或降低肾小管钙重吸收导致高钙尿症,促进结石的形成。常见动物蛋白有:鸡蛋,鱼,猪肉,牛肉和乳制品。

综上所述,防治泌尿系结石,要从日常生活习惯改变做起,重视健康体检,如有必要及时、及早就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