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世界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我们应该坚持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类慢性病。一般来说连续重复测量血压≥140/90mmHg可诊断高血压。如第一次发现高血压,需在1-4周内每天进行多次血压测量(至少2~3次)才能下诊断,据估算,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7.9%,男性高于女性,且呈年轻化趋势。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精神紧张、吸烟嗜酒、55岁以上男性和更年期后的女性、遗传性家族史等均为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二、高血压的危害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不适症状,因此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的杀手”。然而,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全身血管病变,尤其损害心、脑、肾、眼等重要脏器功能,可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脑梗死或脑出血、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危害不容忽视。
三、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表现
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但控制率仅为16.8%,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主要表现为:①不规律检测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血压标准数值已从120/80变成130/85,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收缩压在130~139之间,舒张压在85~89之间,只要血压能够控制在标准之内,就能判定为标准的血压数值。②没有感觉就不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的,不是凭感觉出来的。第一,没有不适感觉,不能说明血压不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虽然有些患者血压升高,但患病时久,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溢血,才有“感觉”。第二,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第三,改善症状的药,不能代替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时习惯使用止疼止晕药,这代替不了降压药。③认为一旦开始服药就停不了。一些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担心用得早会导致停不了药,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血压及早控制,更早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④血压高了再吃,不高不吃。有些患者认为血压≤140/90 mmHg就算正常了。其实即便血压140/90 mmHg以下,发生脑梗、脑出血、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依然随血压的升高而增高。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控制,如果用药不规律,可能会产生血药浓度,降压药不规律服用会引起血压反复波动,也就是发生血压明显升高和正常血压反复交替的现象。
四、高血压日常健康保健
①减少钠盐摄入。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饮食疗法关键点就是限盐。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而钾盐则可对抗钠盐的升血压作用,每日应摄入钠盐量要少于6克。高血压患者应当注意日常饮食,尽量降低钠盐的摄入,避免食用咸菜、酱油、味精、火腿等含盐较多的事物。②减少添加糖的摄入。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进而分泌过多胰岛素,刺激血管收缩,引起升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减少糖的摄入。③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也是引起血压增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中心性肥胖是以腹部脂肪沉积为特点的,还会引起高血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食用易发胖的食品,多吃清淡的食品。关注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的差异;体重减轻有利于高血压的降压达标,每减轻1000g体重,收缩压可降低4mmHg;减重不宜太快,一年内减轻原体重的10%为宜。④控制酒的摄入。临床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摄入酒量越多,收缩压和舒张压也越高。同时嗜酒还有低血压休克的风险。⑤保持心情愉悦。人心情不好,肾上腺素水平就会上升,血压随之上升。所以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如何,你都不为所动。⑥改善睡眠。高血压患者前一天的睡眠质量影响着当天血压的波动,如果没睡好觉,血压必然升高。所以说高血压患者要有一个好心态,更要有一个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