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其中心源性卒中的源头在心脏,发病在脑,因此预防心脏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的另一思路。心源性卒中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心房颤动相关的卒中占全部心源性卒中的79%以上,因而受到普遍关注,心房颤动成为心源性卒中预防的重点。
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从规律的舒缩运动变为完全无序的快速颤动,频率高达350-600次/分,使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心房颤动好发人群
①老年人: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病率越来越高,到了60岁以上发病率在4%-6%,到了70-80岁,发病率可以高达8%-14%,性别方面有一点点差异,但是差异不明显。②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比如心脏瓣膜病,或者扩张型心肌病,这类患者也是心房颤动的好发人群,并且和年龄没有关系。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亢患者很容易合并心房颤动。
房颤有哪些临床症状?
①心悸,感到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或者是劳累感。②眩晕,有头晕眼花,甚至昏倒的症状。③胸部不适,可以出现心前区的疼痛压迫感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觉。④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会感到呼吸困难,有些病人可能并没有这些气短的症状。⑤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以及患者的敏感性,虽然一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房颤的危害,特别是血栓栓塞的风险仍然存在。
房颤有哪些危害?
①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心率快和节律不齐可使病人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对房颤多伴有焦虑及恐惧心理。②血栓形成与栓塞: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正常收缩功能,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③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气短和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④增加死亡率: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其在心律失常的死因中占第2位,仅次于室颤。
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一般治疗:患者应调整好心态,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当缺氧严重时,可通过吸氧方式进行缓解,同时可进行心电监护,观察病情。②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为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律、抗凝治疗,药物转复常用普罗帕酮、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常用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洋地黄;还有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③手术治疗:若通过药物治疗无效,可通过心脏射频消融术、外科迷宫手术进行根治,其中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手术,不用开刀、创伤小,是目前最常用根治房颤的方法,阵发性房颤成功率可以达到80%-90%,持续性房颤成功率在70%左右,还有封堵治疗:封堵左心耳部位,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概率。④其他治疗: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衰等),或房颤症状严重患者,可以考虑通过电复律治疗,以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患者应注意哪些事项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可能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一般可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药物积极控制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治疗,预防心房颤动。②改变生活方式:心房颤动可能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剧烈运动、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心房颤动,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补充膳食纤维,保持饮食均衡,戒烟戒酒,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③心房颤动还可能与情绪波动大有关,通过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避免接触有毒物质、避免高血压、控制体重等方式预防心房颤动。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