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急性心肌梗死科普知识
2023-09-26 18:38:53
作者:杨栋
作者单位: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非常危险紧急类型,若不及时诊治,常会危及生命。虽然说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猝不及防,但有半数以上心肌梗死病人在心肌梗死前几天或前几周,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如果能发现这些症状,及早咨询,提前就医处置,则可避免猝死,降低致残率,有效地减轻社会与家庭负担。

急性心梗的发病情况和风险如何?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占我国疾病死亡率首位,我国每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100多万人,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可能出现急性心梗等症状加以重视,并早期识别及尽早就医,提高急性心梗的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心梗的好发人群和常见诱因?

好发人群多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男性年龄大于55岁、女性年龄大于65岁、有冠心病家族史、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等因素,都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上危险因素叠加得越多,越容易引起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此外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多坐少动、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过度劳累、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蔬菜水果摄入得过少等,尤其是年龄在21-50岁的中、青年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急性心梗有哪些症状?

急性心梗的最为典型的症状为持续剧烈的胸痛感,可呈压榨性,部分患者可伴随左肩、后背部等的放射痛;并可伴随烦躁不安、心慌、胸闷、濒死感、大汗淋漓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呼吸困难、嘴唇发绀、神志障碍等。不典型的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咽喉痛、气喘等症状,这类患者误以为是胃痛,咽喉炎,食道炎,哮喘发作等甚至自行治疗,延误了诊治的最佳时机。

急性心梗如何确诊?

1.症状:突然发作剧烈的压榨性胸痛,可常伴有左肩及后背部的放射性疼痛,在服用硝酸甘油及休息后疼痛持续未缓解。持续半个小时以上,可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常伴有周身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心电图动态演变:应尽早行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初期有T波高尖,随之发生ST段的上抬,与QRS波呈单向的曲线,形成异常Q波。随着疾病的进展,ST段逐渐回落、T波倒置。

3.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3-4个小时开始升高,最有诊断价值的心肌酶是肌钙蛋白。符合上述症状、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心肌酶的升高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如何急救?

一旦怀疑急性心梗发作,应尽快拨打120急救,越早接受治疗,治疗效果越好,死亡率越低。急性心肌梗死最佳抢救措施是应尽力缩短开通堵塞血管时间,尽早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主要是溶栓治疗或冠脉介入治疗(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尽量挽救缺血濒临死亡的心肌,所谓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样才能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预后。

急性心梗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防措施?

急性心梗患者出院后首先一定要坚持药物治疗,按医生嘱托按时服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等,有许多患者口服一段时间听说药物的各种副作用,自行停药,后期可能再次出现心梗,使病情加重,另外对于急性心梗长期口服药物开始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不高,大多数患者可以放心服用,只要按医生嘱托定期复查基本可以避免药物等副作用损伤。

预防措施: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合理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和减轻压力等,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过度的劳累和情绪波动都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负担,要注意避免,都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还有注意定期体检,定期去医院体检能够早期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及早预防和诊治疾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病:这些疾病都是心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