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正确掌握服药时间
2023-09-28 20:39:08
作者:骆佳
作者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药物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它们都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或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然而,正确服药的时间往往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本文将探讨正确掌握服药时间的关键步骤。

药物的基本知识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根据医生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开具的处方购买和使用,而非处方药则可以在药店、超市等地方直接购买。此外,药物的剂型也是多样的,包括片剂、胶囊、喷雾剂、注射液等。不同的剂型会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和吸收效果,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对于确保疗效至关重要。

正确服药的时间

正确服药的时间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和给药方式来确定的。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服药时间建议。①餐前:一些药物需要在餐前服用,以便更好地吸收或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例如,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需要餐前服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反应的风险。②餐后:许多药物在餐后服用可以更好地被身体吸收。例如,抗生素和抗酸药需要在餐后服用,这样可以避免刺激胃黏膜,减少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③睡前:一些药物在睡前服用可以更好地发挥疗效,如安眠药和治疗焦虑的药物。此外,一些药物需要长时间保持在肠道中,如治疗便秘的药物,也应该在睡前服用。④间歇性服用:一些药物需要在特定时间间隔内服用,例如每6小时、每8小时或每12小时服用一次。此类药物需要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正确使用。例如,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阿奇霉素就需要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而不能空腹服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情况下服药时间的调整

特殊情况下服药时间的调整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①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这些人群在服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往往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下降,需要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儿童需要根据体重和年龄计算药物剂量,并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孕妇在服药前应先咨询医生,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②肝功能损伤或肾功能损伤患者:这些患者往往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改给药方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或造成其他不良反应。例如,对于肝功能损伤的患者,需要适当减少对肝脏有毒的药物的剂量;而对于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则需要谨慎使用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的药物。③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某些药物需要与食物一起服用,以便更好地被身体吸收。例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需要与富含钙的食物一起服用。此外,一些药物需要避免与某些食物一起使用,如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需要避免与含盐量高的食物一起使用。因此,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饮食的影响,尽量避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正确服药的注意事项

正确服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阅读药品说明书: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了解药物的成分、用途、用法、剂量、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信息。不要使用不明的药物或更改药物的剂量,以免加重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②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和处方,按照要求的时间、剂量和方法使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使用方式和剂量,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同时也要注意医生的建议与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是否一致。③不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不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混合使用,以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④注意副作用:如果在使用药物后出现副作用,如过敏反应、恶心、腹泻、头痛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不要继续使用导致副作用的药物。有时候副作用可能会比较隐蔽,如有些降压药可能会导致干咳等副作用。因此,在服药过程中要留意身体反应并及时就医。⑤储存条件: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要求正确储存药物。避免药物受潮、高温、阳光直射或暴露在有害气体中,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还要注意药品的保质期和过期日期,不要使用过期的药物。⑥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药品的数量和使用日期,确保药品没有过期或变质。不要使用过期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等,建议定期检查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正确服药时间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需要注意药品说明书、医生建议、药物剂量和副作用,以及正确储存药品和定期检查。不要滥用药物,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注意饮食影响。正确服药是健康保障的关键一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