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分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前者以中耳积液与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展而来;后者则以中耳黏膜、骨膜及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炎症甚至会发生在乳突骨质,所以也说慢性中耳炎经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那么慢性中耳炎应该怎么治疗呢?本次科普就针对慢性中耳炎的5个常见问题加以阐述。
慢性中耳炎是怎么发作的?
因为慢性中耳炎分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类型,所以在致病原因上也有所不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是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的。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清洁、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所以如果咽鼓管出现阻塞(一般分为机械性阻塞和非机械性阻塞两种),会在中耳腔内逐渐形成负压。这个时候咽鼓管黏膜中会出现静脉曲张。如果压差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咽鼓管黏膜就会出现水肿,血管通透性也会增加,漏出的血清在中耳聚积形成积液,最终引发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另外,咽鼓管是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的,其清洁防御功能也是靠纤毛细胞和上方黏液毯实现的,如果咽鼓管被感染、出现气压损伤或免疫反应强烈,也会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主要是因为感染造成的,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与克雷伯杆菌比较常见,而除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衍变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之外,病变严重、临近器官病变、机体免疫力低下、鼓室置管治疗、乳突气化不良者也会发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会导致哪些症状?
无论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还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区别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丧失程度会出现波动,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受损。除了听力下降之外,两种慢性中耳炎的症状是不一样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除了导致听力下降之外,还会使患者产生耳内闭塞感,按压耳屏后会暂时减轻;也会出现耳鸣,一般是间歇性的耳鸣,少数人会有高调耳鸣,头部运动或者打哈欠、擤鼻涕的时候,耳内会出现气过水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会额外造成耳溢液,也就是炎症导致的脓液往外流,长期不清洗会有臭气,除此之外也会有耳鸣,大部分与内耳受损相关。
慢性中耳炎会导致并发症吗?有哪些?
会。慢性中耳炎导致的并发症多数情况下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致,导致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并发症与颅外并发症两种类型。颅内并发症包括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耳源性脑脓肿、硬脑膜下脓肿、耳源性囊性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和脑疝等;颅外并发症则包括骨膜下脓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迷路炎、岩锥炎、耳前骨膜下脓肿及远隔脏器的脓肿等,如果中耳脓液向外溢流,还会刺激外耳道皮肤造成急慢性外耳道炎或外耳湿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则以继发的中二胆脂瘤相对多见。
慢性中耳炎该怎么治疗?
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一些物理层面的治疗措施等。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来说,急性期多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合并过敏性鼻炎时可以用糖皮质激素,慢性期以局部治疗为主,所用药物以桃金娘油胶囊、鼻腔减充血剂居多;手术治疗则在药物治疗不理想时应用,可执行的手术包括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在引流通畅之后局部用药,炎症急性发作时则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使用的药物以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酒精或甘油制剂、粉剂居多,其中硼酸酒精滴耳液在滴耳时可能造成短时间的刺痛;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多以鼓室成形手术为主,但需要清除病变、改善引流(针对中耳有肉芽或息肉的情况)。
怎么才能预防慢性中耳炎?
在生活中需要保证环境清洁、干净,尽量不吸烟和二手烟,日常生活中可以对耳部定期进行清洁,但最好前往医院进行。气候变化时需要注意保暖,以防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尽可能保持规律作息并积极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还要预防耳朵进水。擤鼻涕时用力应温和,也不能强行忍住喷嚏,以防中耳发生机械损伤继发中耳炎。因此在确诊慢性中耳炎之后应积极治疗,日常应注意慢性中耳炎的预防,远离疾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