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腺病毒肺炎:强化认识,科学预防与治疗
2023-09-12 21:46:37
作者:蔡卓波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春季早晚温度起伏比较大,对于一些身体免疫力不是很好的孩子来说,这个季节很容易生病。近日,很多校区都与家长反映小孩可能患有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症状,尤其是在学龄期的幼儿和小学低龄阶段的学生中,存在发热症状的比较多,而腺病毒感染和感冒症状相似,一般有发热、咳嗽、咽痛、流涕这些常见的症状。很多家长都以为是普通感冒,认为吃个感冒药就好了,直到症状越来越严重,导致孩子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加重其痛苦。什么是腺病毒肺炎呢?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预防和治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什么是腺病毒肺炎?

人腺病毒肺炎,临床将其称为腺病毒肺炎,此疾病是儿童社区中获得性肺炎中,比较严重的肺炎疾病类型中的一种,常见于6个月至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和儿童,大部分患儿临床表现比较严重,肺外并发症也比较多,而症状严重时,容易遗留慢性气道和肺疾病,临床对此疾病具有高度的重视,是目前重要的小儿肺炎致死和残疾原因之一。当被人腺病毒感染时,会引起很多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眼结膜炎,膀胱炎,肠胃病,脑炎等。由于三型和七型腺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在社区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约为4%至10%。2019年,HADV-7D型成为南方地区流行的主力品种。小儿感染腺病毒后病情急转直下,常在高热(体温39℃以上)后才出现症状,还会伴有喘息、咳嗽。病情较轻的一般7-11天左右可以恢复。孩子的体温会随着其他症状的消失而恢复正常。重症患儿的高热可持续2-4周,其中发热最多见的是留热,也有一些不规律的发热型,少部分可达40℃以上。通常在病后3-5天出现呼吸困难,此时可伴有精神萎靡或烦躁易怒、甚至惊厥等全身中毒症状。少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腹胀的情况。多数患儿在伴有喘息、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时,会面色苍白、咳嗽剧烈、咳嗽频繁或阵间咳嗽。

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等三个途径。飞沫传播。这一传染途径是腺病毒的主要传染方式,接触传播。当患儿的双手接触到已经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或是建筑表面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在流动水肥皂洗手,就开始触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等部位,也会被感染。粪口传播。当患儿双手接触到腺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时,也会受到感染。

腺病毒肺炎容易发生于哪些儿童?

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中,最容易发生腺病毒肺炎,尤以2岁以下儿童多见。较易发生严重感染的儿童(如器官移植、艾滋病病毒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免疫功能较弱。

如何治疗腺病毒肺炎?

①腺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所以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出现高烧患儿需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②轻症患儿一般是自限性的,如使用广谱抗菌素、糖皮质激素或行支气管镜检等,应避免过度治疗。③对重症患儿,需了解使用指令和时机,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检、机械通气等;对体外膜肺(ECMO)的治疗和血液净化等,则需特别谨慎地进行管理。④治疗时,病情变化要密切监控,需要多学科团队协同配合,同时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⑤重症患儿的治疗要点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针对性的氧疗,过度炎症反应的控制,脏器功能的维持正常运转,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及时治疗等。⑥严格落实院内感染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杜绝交叉传染现象的发生。

如何预防腺病毒肺炎?

①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②避免接触腺病毒感染的患者,成人或者大的儿童可以长期携带不发病或者仅有轻微感冒症状,所以在腺病毒流行高发期也要尽量避免接触感冒病人;③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不要用不干净的手去抠鼻子,揉眼睛;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空气不太流通的公共场所,如超市、菜市场等;④注意隔离:咽部病毒阳性持续时间需采取隔离措施并观察患儿看护等集体机构出现腺病毒感染时,隔离时间应在2周以上;生病时最好让孩子待在家中,避免将腺病毒传播给他人,叮嘱孩子喷嚏或咳嗽时要捂鼻涕捂嘴,外出则需戴口罩,本身抵抗力就低的腺病毒感染的孩子容易和别的孩子交叉感染。⑤另外,3、4、7型腺病毒口服活疫苗将是相当理想的活疫苗,经研究可使机体在肠道局部产生对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免疫能力和对轮状病毒的免疫能力,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