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看似简单,但其实有很多门道。换药是指将伤口或患处的敷料进行更换,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和促进愈合。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如果不注意一些关键点,可能会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换药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任务,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换药的一般流程
对于绝大部分外科切口和清洁良好的创面,换药的通常流程如下:换药前了解伤口的情况和查看患者的一般情况;换药前准备,包括物品和自身清洁防护;换药操作;换药后观察和病人、物品归置。临床上,绝大部分手术切口换药都比较简单,通常可能是低年资医生或实习生在接到指示后,即去换药室拿个换药包,拿点碘伏棉球,揭开敷料,棉球一消毒,几块纱布一盖,贴上敷贴,就完事了。
换药的几个注意点
常见的细节狼狈点为,换药前不查看患者情况,或者估计错误,导致换药中所需物品准备不足。病人不满点为,换药前后无告知,换药中无交流,换药后不归置患者衣物,弄脏床单等不作告知和处理。换药操作的技术错误点为,切口不认真查看,未发现感染、积液、渗液等切口异常表现,切口的异常处置不当。不爱惜自身的点为,换药中不注意防护,接触患者体液,甚至将体液弄到自己眼睛或者创面。遭护士或其他医生嫌弃的点为,拿棉球时,不注意无菌操作,物品浪费或不整理,使用过的器具不归置到指定处,污染的敷料丢弃错误,特别是锐器未放入专用锐器盒。
1.换药前要注意洗手。洗手是换药过程中最基本的卫生步骤,可以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充分洗手,搓揉手指、指甲和手背的每个角落,至少持续20秒。如果手上有明显的污渍,可以使用消毒洗手液或酒精消毒。
2.选择合适的敷料。不同的伤口需要不同类型的敷料,因此在换药前要根据伤口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敷料。例如,对于有渗液的割伤,应选择具有吸水性的敷料;对于有炎症的烧伤,可以选择具有消炎作用的敷料。此外,敷料的尺寸和形状也要根据伤口的大小和位置来选择,以确保紧密贴合并提供足够的覆盖面积。 然后,正确清洁伤口。在换药前,要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轻轻清洁伤口,将伤口周围的污垢和分泌物清除干净。清洁时要使用无菌的棉球或无菌纱布轻轻擦拭,避免用力搓揉或刷洗,以免损伤伤口和细菌的进一步传播。
3.注意换药的频率。换药的频率应根据伤口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一般来说,伤口渗液多、感染风险高的情况下,换药的频率会较高;而伤口渗液少、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换药的频率可以适当减少。频繁的换药可能会导致伤口的干燥和疼痛,而过少的换药则可能导致感染和延迟愈合。
4.及时清洁。换药过程中使用的剪刀、镊子、手套等工具要及时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的传播。清洁工具时要注意使用消毒液或高温煮沸的方法,确保工具的无菌性。
常见伤口的换药处理
①酒精、碘伏等清洁消毒剂,是有一定皮肤刺激腐蚀性的。局部使用的抗生素是有专门种类和制剂的,如莫匹罗星,局部使用头孢类等抗生素,则是白害无一利。②针对患者感染机会较小,并且血拱较为丰富时,可简单使用生理盐水湿润下,采用无菌覆料方法包扎即可。③针对患者泼妇存在破损时,针对其破损区主要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清洗,伤口周边区域则可使用碘伏进行消毒,使用凡士林或盐水纱布覆盖。针对患者伤口实际情况,若需要保持伤口创面新鲜干燥,则使用盐水纱布覆盖;若为促使患者创面生长,则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④针对患者受污染伤口或者感染伤口来说,一般采用引流排脓方式,尽可能做到每天一换。对于化脓伤口换药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仔细切掉伤口处的脓苔,在除去脓苔之后,确保伤口表面由轻微血丝渗出,确保患者伤口早日愈合。要充分引流,不宜填塞过紧,否则影响血供且不利引流;也可以用生理盐水纱条或者外敷抗生素。
换药,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根本没用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一般的创面换药,处理碘伏等清洁消毒剂,根本不要用使用任何药物,也就是说,换药,其实换的不是药,更恰当的词汇,应该是更换敷料。基本上所有的手术切口和绝大部分创面,只需单纯保持清洁,即可获得良好的愈合。无需使用特别的药物,如各种膏药,也不可能通过这种局部的方法使得愈合加速。各位病友及其家人,如果出院后,仍顾虑愈合问题,每日局部查看即可,如有渗液、裂开,请及时就诊,若情况良好,按约复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