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或急剧减少,导致心肌严重且持久性缺血而引发的心肌坏死。心肌梗死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威胁其生命健康。那么,你知道心肌梗死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该如何护理才能避免复发呢?
心肌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1.先兆症状。约有50%~8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数日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活动时心悸、胸部不适、烦躁易怒、心绞痛、气急等前驱症状,尤其是一些新发生心绞痛的患者表现为心绞痛加重、心绞痛发作频繁、痛感持续时间长。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较差,心电图呈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患者发生心肌梗死。
2.典型症状。①疼痛。早期症状以突然发作的疼痛为主,常在清晨时刻发作,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相似,常伴难受的窒息感、压榨感或烧灼感。安静状态下疼痛感较重,同时痛感持续的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小时,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疼痛部位可放射至颈部、下颌、背部正中。②全身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发热等。疼痛感可达12小时~48小时,体温可达38℃左右。③胃肠道症状。胃部频繁恶心、呕吐,偶尔疼痛感加重,同时伴有上腹部胀痛。④心律失常。起病2~3天心律失常,并伴有头晕、头痛、晕厥、四肢无力等表现。⑤低血压。待患者的疼痛感稍作缓解,但其收缩压仍然低于80mmHg,可出现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的会引发晕厥或休克。⑥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多见急性左心衰症状,心脏收缩功能减弱,继而呼吸困难、烦躁、咳嗽不止、肝大、下肢水肿。
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①吗啡、哌替啶。采用吗啡静脉注射、哌替啶肌内注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过度紧张及濒死感。②硝酸甘油。服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但切记:低血压明显、右室梗死的患者禁止使用。③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拉贝洛尔、美托洛尔等药物可发挥改善缺血、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但这些情况禁用β受体阻滞剂药物:心力衰竭、休克危险性、收缩压低于120mmHg、心动过速大于110次/分、心率小于60次/分、心肌梗死时间增加、哮喘发作期、反应性气道疾病、年龄大于72岁。④组合药物。联合使用氯吡格雷、阿斯匹林,同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患者再次形成血栓,这些药物是防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组合。⑤抗凝类。服用磺达肝癸钠抗凝类药物可预防静脉血栓、对于计划不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可发挥降低梗死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作用,避免引发出血并发症。
2.急症治疗
急症患者应卧床休息,同时配合心律、血压、心功能等各项监测。呼吸困难者可通过鼻导管面罩吸氧,无并发症,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梗死后4~5天时间内可逐步增加肢体活动量。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有哪些护理措施?
1.日常护理。了解各类控制药物、抗凝类药物的服用剂量、用法、作用及注意事项,明确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因盲目用药引起不适。
2.饮食护理。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规律、作息有规律,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游泳、慢跑、散步等有氧活动,有效控制原发疾病。
3.高血压患者护理。高血压患者必须要规律用药,科学服用药物控制血糖及其并发症。遵医嘱监测空腹血糖、自测血压,重视病情监测。准确执行医嘱,按时、按量、规律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及用药顺序,可与医生先沟通再调药。
4.定期监测。心肌梗死患者复诊时遵医嘱认真进行超声心动图、血生化、心电图等相应检查,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第六个月时到院复查,每年内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检查。
5.心律失常护理。一旦出现严重地心律失常、室颤、室性期前收缩的情况,应立即与医生联系,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服用阿托品。心律快速失常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美托洛尔、维拉帕米、胺碘酮等药物。
6.预防护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严格控制与本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加强预防,有效防止病变发展,并发症患者应及时问诊,避免病情恶化、加重。
总体来看,心肌梗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为有效治疗并预防心肌梗死,必须要提高医学常识,并全面了解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六大护理措施,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