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023-09-05 23:49:02
作者:韦玉康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广济医院

当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提升,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或者血管的疾病,其中包括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瘤、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静脉血栓等。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有90%的心血管疾病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在疾病治疗中包括多种治疗方法,能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病情,需要人们掌握心血管疾病相关治疗知识,并正确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在一般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方式进行控制与改善,对于高血压等相关疾病来说,可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进行治疗,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降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情况的发生。同时血管扩张剂也是重要的治疗药物,通常会包括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并对心绞痛发作严重时有效缓解,这些药物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另外,β受体阻滞剂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主要通过拟交感胺类用药阻断对心率以及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并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使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缩力下降,对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另外,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包括硝苯地平等,能有效减轻心肌耗氧量,对冠状动脉有效扩张,并具有降低血压,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十分适用。另外,还需要使用一些调节血脂的药物,其中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而在抗血小板药物中,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能对血栓的形成进行抑制,达到一定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是气虚血淤和气滞血瘀。血淤则五脏六腑不得濡养,气息衰微,气虚或气滞则无力推动气血前行,更会加重淤血。瘀血不除久则成痰,痰浊不去久则成瘀,痰瘀胶结不解,使血脉运行失常,导致心脑失养,形成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治疗中,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采用临床辨证论治,对疾病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其中心血瘀阻型疾病需要对患者提供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并通络止痛。对于痰浊内阻型疾病则需要通过瓜萎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药物治疗阶段: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减轻症状,预防疾病加重。作为一种病理产物,痰瘀停留之处,皆可引发脉络痹阻,使脏腑气血供应受阻,对脏腑功能造成损害。一旦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就会发生胸闷胸疼、心悸、气短等症状,进而形成心血管疾病。而脑统帅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如果痰瘀阻塞脑之经络,使气血不通,则脑失所养,则会引发脑功能障碍,发生失语、神昏、偏瘫等症状,形成脑血管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式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并且西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长期用药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并且费用较高,尤其是介入手术治疗,会增加患者经济压力,提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而通过中药治疗,能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毒副反应,且治疗费用较低,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其中常用的中药药物包括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另外,在中医治疗方法中,需要以益气活血通脉为主,辅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补肾养心,同时还可结合针灸、按摩、拔罐、药物熏洗等手段,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尽量避免手术、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还有,药物损伤身体引发的一些症状,中医中药治疗时也会兼顾调理。而西医的手术治疗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患者受到手术创伤的影响需要长时间恢复,且元气受损,在手术治疗之后可以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并促进身体康复。在术后调养中,通过中药服用能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还能预防疾病复发,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分别为急则治标、未病先防,且将中医和西医治疗方式有效结合能取长补短,西医治疗注重微视,中医治疗可通过平衡调节,并能在治疗原理上得到统一。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联合用药及用药剂量等方面均需要有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解决患者疾病困扰,并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