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心脏系统疾病的常规项目,但是心电图检查出来的检查报告,您看得懂吗?事实上,很多人由于对心电图不够了解,无法看懂心电图所表达的意思,即使是心电图报告摆在我们面前,也不知道所以然,本文对心电图中的电流、电压和导联进行相关的探讨,希望能够让大家掌握一些心电图背后的一些基本常识,这对心脏系统疾病的诊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什么是心电图中的电流?
心电图通常地来讲,就是记录心脏活动的图,心脏在人体起到一个泵的作用,在它的推动下,向全身输送血液和能量,并起到良好的循环作用。心脏每跳动一次,也就是每舒张和收缩一次,就会产生电的活动,然后才有心脏的跳动,在医学上称为机械偶联,就像一个电灯泡拉下电源开关后,先有电流的通过,然后电灯才会亮,那么心脏也是一样的,它是先有电流的刺激,然后才会跳动一次。把心脏的电流活动通过导联线连接到心电图机上再放大描记出来,形成了一幅连续的波形,这就叫心电图。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心电图是因为电流的刺激,从而使心脏跳动,然后在一些手段和仪器的辅助下形成的。
心电图中记录的是电流还是电压?
心电图机本身就是一个探测器,心电图机经历了早期的弦线式、电子管式、晶体管式不同阶段的发展。总的来说,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把电流的信号放大,电流的单位是A(安倍),因此不断振动的电流量也就是心电图的形状。但是在放大电流的信号时,为什么心电图的振幅变成了毫伏呢?我们都知道V(伏)表示电压,那这里的电压代表什么含义呢?这得从心电图机的发展史说起。
在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李普曼发明了一个装置--毛细管静电计。这个装置的原理很简单,毛细管中一半是硫酸,一半是水银,硫酸透光,水银不透光,两者都是电的导体。当电流经过时,水银就会运动,然后通过光的扫射,在后方的光感底片上就形成了波形,就是我们看到的电流。但是由于毛细管静电计的毛细管不能做得太细,无法测到更加精准的电流,因此荷兰生理学家爱因托芬改良了这个装置。他利用通电的导体,以及可以产生磁场的安倍右手定律,发明了磁电式仪表,磁电仪表的灵敏度取决于磁场的强度和动圈匝数,频率响应取决于动圈质量,爱因托芬将提高灵敏度的任务交给了电磁铁,动圈以匝数最少,质量最轻为目标,在此基础上,1895年推出了弦线式电流计,1903年爱因托芬利用这个仪器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电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装置仍然无法放大电流,只是利用巧夺天工的技术和工艺,将微弱的电流记录了下来,这样看来心电图记录的应该是电流。在临床诊断中的左室高电压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左室高电流,因为心电图从未记录过电压。
心电图中的导联
当你拿到心电图后会发现,在上面不同组的图形上都标记了如下字母符号:I、Ⅱ、Ⅲ、aVR、aVL、aVF、V1-V6等。其中每一个符号代表了心电图的一个导联。
导联就是按照国际标准设置的,将心电信息连接到心电图机里的特定连接方式。设置不同的导联,就是想通过不同角度、方向,在同一时间内查看心电信息的大小、方向、时间长度等内容,从多个角度来进一步了解整体心电信息。就像如果你从来没见过一个人,有人从多个角度给这个人拍了一系列照片,你就可以知道他前脸、头顶、后脑勺等整体的图像。如果只拍照前面的照片,你只能了解他的前脸特征。
一般来讲,由于Ⅱ导联和V1导联的心房波(P波)较高,所以为了观察分析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必要时可以加长这两个导联的心电图记录。
I、aVL导联反映左心室高侧壁的心电信息,Ⅱ、Ⅲ、aVF这三个导联反映左心室下壁(紧贴我们的膈肌的那一面心肌)的心电信息,而V1-V6这六个导联主要反映了左心室前壁(包括侧壁)的心电变化。这些定位对于心肌梗死到底发生在哪一个位置特别重要。
结语
总的来说,心电图中的电流、电压、导联相关知识的了解,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电图的工作原理和作用,而且还能够让我们主动地去学会怎样来识别心电图,通过心电图的一些重要的显示,来对我们的心脏活动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发现存在问题,也能够督促我们对自己的心脏问题引起必要的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这也是本篇文章科普的价值和意义。